日本研議剩食打包不NG 哪些店家適用、哪些可打包、責任歸屬一次看

國人熱愛去日本,大啖美食。不過,日本沒有打包文化,想把吃剩的食物帶走變成NG行為。日本厚生勞動省近月提出剩食打包食品衛生指引,12月初提交草案,可望帶動「打包帶走」成為日本新文化。

吃完優先 打包責任歸顧客

打包文化深植台灣,在日本卻很NG。旅遊網站解釋,這是因為日本料理生鮮食材多,客人帶回去吃萬一身體不適或食物中毒,店方可能須承擔責任,所以餐廳大多不願提供打包。不過,環保浪潮之下,也有餐廳願意改變,建議顧客可禮貌詢問看看。

根據《NHK》,2022年日本食物浪費約472萬公噸,約一半的浪費發生在商業場域,例如賣不完壞掉的食物、顧客在餐廳吃剩的餐點等,總計約236萬公噸。為減少浪費,厚生勞動省在10月提出了餐廳剩食打包指引草案。

草案強調,僅點可以完食的份量並且將餐點吃完,才是減少食物浪費的關鍵。打包是吃不完的選擇,消費者須承擔將剩菜帶回家的食安風險。

指引對消費者與餐廳均有規範,顧客要自行打包,並在打包前消毒雙手、盡量瀝乾食物水份等;餐廳須提供消毒液或一次性手套、容器。並非所有吃剩的都能打包,業者應列出可打包的類別。討論過程中,有人詢問消費者自備容器的選項,但有些聲音認為這會有衛生疑慮。

指引建議打包的餐點以經過充分加熱、可常溫保存,水分較少為原則。有的餐廳已列出可打包的項目,如麵包、炸雞、烘焙點心、烤魚、燉飯等,並將沙拉、生魚片和飲料等列入不可打包。

指引明確 打包服務更安心

新政策獲得民眾與企業支持,業者也認為有指引後,提供打包服務會更放心,有助社會共同努力減少食物浪費。12月初,厚生勞動省提交修正後的草案,預計適用店家包括居酒屋、餐館、酒店的宴會等,不含醫院與學校。

日本電視台NTV的節目「News Zero」訪問一個月外食兩次的家庭。父母表示,如果能把小孩吃剩的薯條或炸蝦打包帶走的話會很方便。東京豐島區的餐廳「Denny's駒込站前店」已經超前部署。消費者可以在數位點餐系統中點選「打包」,購入專用容器(每個39日元含稅),再自行裝入剩食。

吃到飽餐廳也加入減少剩食的行列。在東京國立市的「Shabu-Yo 國立富士見台店」,用餐後拍下沒有剩食的照片,就能換取飲料優惠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