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大發布全台首份離岸風電船隻護鯨守則 「三不四要」守護海洋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23日發表「鯨豚保護守則」並舉辦簽署儀式,為國內首個離岸風電船隻的鯨豚保護對策,供離岸風電運維船隻參考,避免在航行過程中傷害到鯨豚。包含彰芳西島風場、中能風場、允能風場等均簽署,自願遵守此守則。
國內首份指引 離岸風電船隻「三不四要」保護鯨豚
「鯨豚保護守則」為國內首個離岸風電船隻的鯨豚保護對策,由海大海洋工程科技中心助理研究員李沛沂研究,去年(2023)底發表在海洋領域的國際期刊《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李沛沂解釋,鯨豚保護守則是規範船隻在海上要遵守「三不四要」:不打擾、不拆散、不棄置;要定向、要定速、要辨識、要通報。簡單來說,就是平常做好環境維護,不要留置食物或垃圾在海中,並盡可能保持安靜,船隻在航行時要維持固定航向、固定速度,若遭遇鯨豚要保持距離,不要干擾或拆散群體。人員也可以受訓學習辨識鯨豚,將目擊記錄通報海保署等主管機關,達成另類公民科學家的效果。
此外,李沛沂參考國外研究統計,船速10節以上對鯨豚的傷害最大,因此守則中建議野生動物重要棲地內船速最高6節,重要棲地外的海域也要維持在10節以下。若在300公尺以內近距離遭遇鯨豚,應維持定向、減速,等鯨豚離去或失去興趣。
鯨豚協會肯定 可望成為環評新標配
中華鯨豚協會秘書長曾鉦琮受訪指出,其實國內目前沒有風場存在相關規範,目前國內風場的鯨豚保護對策只停留在環評,但不同時期的環評標準也不同。例如新的風場幾乎都有在環評承諾行經白海豚重要棲地時船速不超過6節,但是早期的風場並沒有這類承諾。這次簽署的三個風場都是早期通過環評的,樂見業者願意遵循更嚴謹的指引,也遺憾竹南風場等更早期的風場沒有簽署。
曾鉦琮又說,最高速10節船速是目前沒有人提出的標準,期盼這份守則在未來成為環評會議中成為新的參考依據,大幅提升鯨豚在整體海域的安全性。甚至將守則入法,讓所有風場船隻依循。
台灣海峽鯨豚習性難捉摸 沿用國內賞鯨業者經驗
李沛沂說,這份守則可說是從零開始、為台灣量身打造的研究。因為國際上可參考的規範並不多,即便是離岸風電的發源地歐洲,也幾乎沒有公開的資料,加上各地的生態、鯨豚種類都不同,必須因地制宜調整。
李沛沂指出,透過擱淺資料以及訪談漁民經驗,發現台灣西海岸大概有22種鯨豚出沒,最多目擊的是瓶鼻海豚、真海豚、露脊鼠海豚,以及中華白海豚。各物種的行為表現又不同,例如瓶鼻海豚、真海豚可能會好奇而靠近船隻,到船首乘浪,露脊鼠海豚則是生性害羞不太理會船隻,白海豚甚至會尾隨拖網漁船補食「漏網之魚」。
除了彙整各方資料,李沛沂也實地訪問國內東部海域的賞鯨業者,了解鯨豚與船隻的互動情形。他表示,因為台灣賞鯨業起步很早,業者也認同永續生態旅遊的重要性,至今已建立出完整的友善賞鯨規範,參考業者實務上的操作經驗,才建立出適合國內的守則。
李沛沂指出,海上的世界只能靠自律,除了希望風場運維船隻遵循守則,也盼能廣泛推到所有船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