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汙緩步 臭氧紅害改善未達標
臭氧具強氧化力,對人體黏膜有刺激作用,並對植物造成重大傷害,環境部近年將臭氧列入空汙防治重點,然全國2024年臭氧紅害站日數高達93站次,相較2019年改善率僅70%,未達到改善率74%目標。環境部表示,扣除境外影響,本地臭氧管控有達標;環團則批評,石化業不低碳轉型、不汰除煤電跟燃油車,才是超標主因,別總推給境外汙染。
目前臭氧連續8小時濃度達到0.086ppm,屬紅色警示等級、對所有族群不健康,環境部制定的2024年至2027年第2期空氣汙染防制方案,新增全國臭氧8小時紅色警示站日數改善目標,設定2024年臭氧紅害站日應相較2019年改善比率達74%。統計顯示,2024年全國臭氧8小時紅色警示為93站次,相較2019年的310站次,改善率僅70%。
環境部大氣環境司長張順欽解釋,工廠、石化業、燃燒、汽機車等排放的揮發性有機物、氮氧化物,經過太陽照射、光化反應,便會形成臭氧,境外汙染也會影響我國臭氧濃度,2024年93站次的臭氧紅害站日,其中27站次是境外汙染所致,扣除境外影響,其實本地臭氧控制有達標,但他也坦言,全國臭氧紅害改善率未達目標。
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研究員趙慧琳則質疑,境外對我國臭氧濃度的貢獻究竟多少,環境部應拿出更具體的科學證據跟研究,不該直接將未達標的原因推給境外,燃煤發電、石化業未低碳轉型、未制定淘汰燃油車的時程,導致我國臭氧紅害日超標。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王敏玲表示,臭氧汙染主要來自工業園區排放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希望其製程、整體產業加速升級、轉型,尤其環境部目前較著重管控石化業揮發性有機物排放,建議進一步管制鋼鐵業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