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艦國造量產預算 朝野該如何解套
立院外交國防委員會已於12月9日完成114年度國防部預算初審,備受矚目的「潛艦國造—第3階段後續艦籌建」首年編列的近20億預算,經表決後通過民進黨委員所擬之主決議,預算全數照列,但需等原型艦通過海上測試後才能動支。
平心而論,行政部門主張需一次編列14年、總金額約2840億的後續7艘量產預算,所持理由十分牽強;而在野黨立委分階段編列「潛艦國造量產預算」之主張,亦可能在不大幅延宕期程、不明顯增加風險的情況下,兼顧預算編列的精確度。
建議行政部門先釋出善意,同意將「潛艦國造量產預算」修改為分三階段編列;在野黨則同意不大幅刪減114年的預算,讓首批2艘的建造能有更多的除錯空間,以便替後續的第二批、第三批量產計畫,奠定良好的基礎。
目前國軍有4艘潛艦,但扣掉服役達80年,只能勉強擔任訓練任務的海獅號與海豹號後,僅有2艘具作戰能力。國軍之所以想再籌獲至少8艘,是以戰時國軍為對抗共軍的「聯合封鎖作戰」,所需掌控、較重要的伏擊區數量為基準,再計算每一伏擊區所需的潛艦兵力常數、任務所需時間、往返伏擊區所需時間、整補時期、妥善率與現有潛艦兵力等因素,計算出至少要再增加8艘潛艦、使可作戰潛艦達到10艘。
首先,是中共海軍在台灣周邊常態性部署的水面軍艦數量,已從2022年8月裴洛西訪台後的平均每天4艘,增加為自今年2月以來的平均每天7至8艘,有時甚至超過14艘。這意味著一旦北京下達指令,已經有更多的中共軍艦,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抵達指定戰術位置,開始執行切斷台灣對外海空交通的任務。
另外,中共的第三艘航艦「福建號」,可能在2026年開始投入戰備,使中共將有3支航艦戰鬥群可供調遣;屆時共軍不排除會在台灣東面的西太平洋,常態性部署1支航艦戰鬥群,隨時處在可立即切斷台灣對外海空交通,與對國軍海空軍在西太平洋與台灣東部陸地之戰力保存區,進行遠距精準打擊的位置。
這些發展不僅大幅壓縮國軍潛艦往返伏擊區所需時間,也使國軍最好能在更多的伏擊區常態性地部署潛艦,例如戰時共軍航艦戰鬥群的戰術位置等。因此,國軍若無法增加可作戰潛艦的數量,日後在應付共軍的「聯合封鎖作戰」與「聯合火力打擊作戰」時,會越來越捉襟見肘。
目前後續7艘潛艦的構型根本還沒確定,且量產型潛艦的第二批(3艘)與第三批(2艘),由於預計會安裝消音瓦,並更換新型、能讓潛艦在水下潛航更久的電池系統,使第二、三批潛艦在構型及部分零組件、甚至子系統上,會與第一批(2艘)存在明顯的差異。因此在實際向國外採購時,還是必須分批下單,不可能在第一年預算通過後,就可進行後續7艘所需關鍵零組件的採購作業。
其次負責造艦的台船公司,真的與外國供應商一次簽完全部7艘所需關鍵零組件的採購合約;但只要是涉及敏感、遭列管的品項與技術,還是要在實際出口時,取得出口國政府的輸出許可。而這些輸出許可都有期限,絕無可能一次發給效期長達10年的輸出許可;例如2017年喧騰一時、後來以失敗告終的海軍委託慶富造船公司國造獵雷艦的採購案中,美國政府對獵雷艦戰鬥系統所核發之輸出許可的期限,就只有4年。
潛艦國造,是前立委林郁方於2002年時首度在立法院提出,馬英九政府任內完成建造規劃與關鍵裝備的商源分析後,於2015年向立法院送出約30億的「合約設計」預算案;2016年政黨輪替後,蔡英文政府則在對原案進行修改後,開始大力推動。在經過23年的漫長等待後,潛艦國造如今來到了關鍵的十字路口,希望朝野都能釋出善意,讓本案可以在兼顧防衛作戰需求、縮短籌獲時間、降低全案風險,與預算編列精確性的情況下,繼續向前推動。(作者為淡江大學整合戰略與科技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