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子幹嘛化妝? 精神醫曝性少數「就醫得鼓起勇氣」
2000年屏東發生的葉永鋕事件,讓性平議題走入大眾視野,過了近25年,仍有「玫瑰少年」因為喜歡打扮,父母限制他的行動而選擇自傷,精神科醫師直言,性少數族群在社會上相對辛苦,要到精神科也得鼓起很大的勇氣;也有跨性別個案,因為害怕就醫遭受異樣眼光,長期成藥壓下症狀導致必須洗腎,甚至不幸過世。
衛福部日前公布「LGBT+民眾醫療照護參考指引」,提供醫事人員照顧多元性別民眾的指引,如醫事人員應避免將特定性傾向與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過度連結,如有需要抽血檢驗 HIV,事前須經過病人同意:醫事人員應重視病人隱私的保障,並營造隱密的會談或看診空間等。
衛福部桃園療養院副院長李俊宏說,性少數族群在社會上處於相對較辛苦的位置,雖然國家法令、政策都已有做出友善調整,但台灣畢竟還是東方社會,在精神醫療端較常碰到的是,社會狀態或個人成長經驗,可能導致憂鬱、焦慮等情緒議題,會出現醫療需求。
「性少數族群來精神科看診,本身就需要勇氣了」,有些跨性別光是坐在診間外,就得忍受旁人的異樣眼光,就醫過程中也會碰到一些較敏感的事情,包含使用對方希望使用的稱謂、就醫的環境,如牽涉到過去的創傷經驗、工作條件等,也都要顧及性別敏感度;硬體部分則要視醫療院所是否有足夠空間,調整性別友善廁所或門診,讓個案就醫更方便。
指引中提到,與特定健康問題相關方面,其中一點是「憂鬱、焦慮」,提到同性戀者,可能因長期遭受社會壓力、個性內向或欠缺社會支持,而導致憂鬱和焦慮發生率增加,面臨上述困難的青少年同志者,其自傷風險可能較高。
李俊宏說,自傷的風險連結到的是對關係的維繫,青少年階段容易因此和家人間產生衝突,近年就曾碰過一個個案,是想要化妝打扮的高中男生,孩子本身個性較陰柔,「性別是流動的,性傾向也還在探索中,」可能更重視外表,就會有購買化妝、保養品需求,但家裡是非常非常反彈,父母也會認為「你好好一個男孩子幹嘛學女生化妝?」
李俊宏表示,父母對性別的觀念,可能相對保守、傳統,所以先從取消孩子的零用錢開始,個案先是跟同學借錢,後來透過在社群平台上教人做美妝也賺了些錢,家長發現這樣沒有用,開始限制他的行動,進而產生更激烈的衝突,甚至演變為自殺、自傷的狀況。
除了家庭,青少年也有很多時間在校園,有可能碰到霸凌問題,不只身體,有的會是情緒、話語,甚至出現網路霸凌,這一端也會加深個案自殘自傷的可能性,曾經因為性別氣質不同於其他男孩的葉永鋕,也是類似個案。
跨性別人士Tong(化名)外表中性帶點陽剛,聲音也不是大眾認知中女性的嗓音,因為外表跟身分證性別不一樣,容易被誤稱為「先生」,尤其到婦產科就診時,會被問「是來幫太太拿藥嗎?」,或者詢問是不是本人,打疫苗時也曾被質疑,是否冒用別人的身分證,他都會回答是本人,並依照要求背出證件上的資料,畢竟醫療人員是為了避免誤診,雖不會責怪對方,長期下來仍感到困擾。
Tong有個跨性別朋友,就因考量旁人的異樣眼光,不願意到醫院就醫,總是到藥局購買成藥,反而把身體搞壞,加上長期有憋尿的情形,又不願意到婦產科就醫,最後得要洗腎甚至過世,對於這個指引,他認為醫療端還是要有性別意識,否則再好的政策,還是會讓這些多元性別族群在就醫時被質疑,以最基本的稱謂來說,他認為如慈濟醫院以「大德」稱呼,取代先生、小姐就很好。
★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更多udn報導
網列赴泰國旅遊8大誘人因素 一票人點頭:去過還想再去
作息每天大不同?研究指出「1行為」比睡滿8小時 更能降低死亡率
遭逢婚變父母又雙亡!摯友精神崩潰喊「被監視」 她求救怎麼幫
「黑暗榮耀」女星全裸露點畫面曝光!劇組證實:是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