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斯將關閉德國三工廠、裁員數萬人,歐洲老牌車企為何連環爆出製造危機?

文:許翔霖(旭飛生機有限公司共同創辦人)

2024年9月3日,老牌歐洲車企—福斯集團(Volkswagen)執行長布魯莫(Oliver Blume)宣布:

福斯首度考慮關閉福斯汽車在德國的工廠,以應對歐洲汽車製造商面臨的「嚴峻且嚴重」的情況

另外福斯品牌部門負責人湯瑪斯・謝弗 (Thomas Schaefer)表示:

德國工廠的生產力不夠,營運成本比目標成本高出25-50%,這意味著一些工廠的成本是競爭對手的兩倍。

透過上述福斯集團執行長,和品牌部門負責人公開發言可以得知,福斯集團這老牌車企,在自從西元1937年3月28日成立後,公開釋出不利於汽車品牌的負面消息,而透過此也可以得知這個綜合性汽車產業集團:

包含福斯汽車(Volkswagen)、奧迪汽車(Audi)、賓利汽車(Bentley)、藍寶堅尼汽車(LAMBORGHINI)、保時捷汽車(Porsche)、喜悅汽車(SEAT)、斯克達汽車(Skoda) …等十家汽車和機車品牌,面臨前所未有的經營危機。

此危機可以從歐盟近年電動汽車市場現況、中國製純電動車傾銷歐盟市場問題、德國勞資關係以上三點來做探討:

歐盟近年電動汽車市場現況

根據JATO Dynamics數據可以得知,歐洲純電動車(BEV)銷量,出現自西元2017年1月以來的最大同比降幅,其中受BEV註冊量下降影響最大的公司,是Renault S.A.(-64%)、SAIC Group(-65%)、Stellantis N.V.(-52%)、Hyundai Group(-51%)、Tesla (-44%)。

另外從品牌結果來看,Volkswagen下跌了46%,銷量被BMW超越。

其他下跌者包括Smart(-68%)、Opel & Vauxhall(-63%)、Citroën(-63%)、FIAT(-55%)、Hyundai(-53%)、kia(-50%)、Polestar(-47%)。至於BMW Group的註冊量小幅下降了5%,而Geely Group和BYD的註冊量分別增長了52%和18%。

另外同樣透過JATO Dynamic資料可知,BEV的需求下降對整個市場的表現產生了重大影響。

2024年8月份共註冊12萬5070輛,同比下降36%。這是自西元2017年1月首次記錄註冊以來,該市場區隔的最大降幅。

另外JATO Dynamics全球分析師穆諾茲(Felipe Munoz)表示:

「消費者對BEV的需求正在迅速減弱。造成這種情況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激勵措施不明確、價格高以及對電動汽車殘值低的擔憂。」

根據分析師的話和上述得知資訊可以得知,在今(2024)年歐盟境內,電動汽車註冊數量有所下降的趨勢,其大多跟歐盟對購買電動汽車的激勵政策不明顯、電動汽車售價普遍高於汽油車、電動汽車殘值低等問題有關。

其中根據上段,歐盟主要國家電動汽車補助政策比較中,對歐盟幾大國家補助政策資訊中可以得知,以德國為例,雖然德國電動汽車銷售推廣法案 (Richtlineiz zur Forderung des Absatzes von ELektrofahrzeugen, 即Regulation for the Promotion of Electric Vehicle Sales)中有說明:「補助購買電動汽車以純電池電動汽車(BEV)獲得4000歐元和插電式複合電動汽車(PIEV)補助3000歐元」

不過人民是否購買電動汽車,主要會綜合考量電動汽車售價、充電成本、續航里程等問題,而筆者認為,未來若電動汽車售價沒有明顯優惠於汽油車、充電成本沒有明顯降低、續航里程沒有明顯提升,就算未來歐盟各國政府提出其他比如現金補助激勵政策和措施,恐怕都比較不會有很明顯的效果。

中國製純電動車傾銷歐盟市場問題

中國製純電動汽車(BEV),以低廉價格傾銷歐盟市場這件事,對歐盟來說早已成為既定的事實,歐盟也對比亞迪汽車(BYD)、吉利汽車(Geely)、上汽集團(SAIC)三大集團分別課徵17.0%、18.8%、35.3%反補貼稅。

這必然會連帶影響比亞迪汽車(BYD)、吉利汽車(Geely)、富豪汽車(Volvo)、極星汽車(Polestar)、蓮花汽車(Lotus)、名爵汽車(MG)等汽車品牌,在歐盟境內的純電動汽車售價。

而歐盟此舉,還是要透過課稅和小院高牆的方式,來改變中國製純電動汽車以低廉價格傾銷歐盟市場,對歐盟本土車企造成的威脅。

另外根據JATO Dynamics的資料可以得知,中國大陸汽車製造商 (包括吉利集團旗下的Volvo、Polestar 和Lotus)在BEV細分市場的市場份額,從2023年8月的10.5%,增加到上個(10)月的15.5%。

根據此資料可以了解,中國大陸製造汽車的強勁表現,主要是由於Volvo EX30和某些BYD車型的成功。

因此,中國大陸汽車製造商的總市場份額,大於Tesla的15.3%,僅次於Volkswagen Group的22.5%。

德國勞資關係

接下來論及德國的勞工與資方的關係,根據最近《路透社》之〈福斯勞工局局長對大規模裁員和三家德國工廠關閉發出警報〉新聞可以得知,德國福斯除了面臨高額人事成本的問題、電動汽車銷量萎縮的問題外,還有德國勞工與資方的問題,在這篇新聞中對工會的地位有明確的論述:

工會在福斯汽車公司擁有巨大的影響力,工會代表在監事會中佔有一半的席位,理論上,從12月1日起,工會有權舉行罷工,作為進一步升級衝突的工具。

另外在討論到德國勞資關係,也可以從唐嘉駿的〈比較對抗式與協商式的勞資關係-以英國與德國為例〉,對德國協商式勞資關係中論述來探討德國勞資關係現況:

根據《德國企業組織法》第80、106及111款中規定,雇主必須提供必要的資訊給工委會,工委會有權利知道公司對於包含財務、投資、減少生產、部門合併或更改生產技術等與勞工相關之訊息,依照這個程序,有些政策在執行前,雇主會先咨商工委會,或甚至與其一同制訂。在100人以上的公司,則必須組成一個經濟委員會(Wirtschaftsausschuss),並對公司財政有決定性的角色,而工委會也必須委任代表,擔任經濟委員會之諮詢。

廠場的許多決策都必需經過工委會之同意(如工時、工作條件、工作規範、休假、社會福利保險、宿舍管理、獎金與人事等),也就是說這些決策若未經過工委會之同意就實施,勞工法院可宣佈其為無效,而若雇主與勞工在某一議題上無法達成共識,則雙方同額組成調解委員會(Einigungsstelle)並如同《鋼鐵業共同決定法》的組織一樣,由雙方推舉一名公正中立主席(通常為法官、教授或是政府部門首長等),調解委員會所做出的決定是具有效力的,若有其中一方不滿決策,必須透過勞工法院程序才能中止決策。

透過上述可以得知,德國工會在勞工與資方談判的地位中受到一定程度的法律保障,其中在勞資協商上,有分為團體協約體系及勞動爭議的衝突解決為主的對抗模式(Konfrontationsmodell)。

第二種則是共同決定秩序(Mitbestimmungsordnung)的經營組織,和企業內的共同決定為主的合作模式(Kooperationsmodell)。

而另外透過此兩種模式,也讓德國勞工工會在勞資談判中具有一定的決策影響力,並可以透過上訴勞工法院、組織罷工來對抗資方的決策。

而這種特殊的勞資關係,也讓這次福斯集團在宣布預計關閉三間德國工廠和裁員後,勢必會遇到集團勞工工會強力阻擾,而筆者認為就算日後工會在勞資協商中占上風,並讓福斯集團經營層暫時撤銷大量裁員的決定,但根據福斯在於2024年Q3的公開財報可以得知,其在勞工產量比去(2023)年減少3.4%,另外根據財報也可以得知其銷量減少4.4%。

透過下統計圖表也可以得知,福斯集團福斯汽車(Volkswagen)等四大汽車品牌相比2023年面臨減少2.5%到26.6%的銷量衰退,論及市場化則顯示歐洲境內本身也有下降的趨勢。

在這綜合局勢下,外加歐美地緣政治局勢變動,以及德國本土產量的下降(14.6%),另加福斯集團本身有將近81.6%銷量在德國以外的地區,筆者覺得福斯可能還是會繼續,以減少人事成本為主要重組目標。

至於要怎麼去執行,筆者覺得福斯,可能會朝將產線外移到人力成本低廉的國家、並透過和比如中國、美國等電動汽車產業鏈合作,來鞏固其在北美和中國大陸的市場。

延伸閱讀
洛杉磯野火災情慘重,安東尼霍普金斯等眾多好萊塢明星家園被燒毀
《超預期壽命》:從「醫學3.0」角度重新定義健康與醫療,不只活著更要健康地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