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可泰世界文化遺產巡禮

素可泰歷史公園平面位置圖(楊正寬)
素可泰歷史公園平面位置圖(楊正寬)

楊正寬/前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主任委員

幾近好古成痴的我,終於在民國113年最後一天,帶著昨(30)天在甘烹碧世界文化遺產巡禮之後的疑惑,心想為什麼同屬世界文化遺產的甘烹碧就要矮半截,委屈寄於素可泰世界文化遺產籬下?

話說素可泰歷史公園泰語為อุทยานประวัติศาสตร์สุโขทัย,英譯為Utthayan Prawattisat Sukhothai,中文只神取其中Sukhothai,稱為「素可泰」。根據維基百科資料,他位於泰國素可泰府,是府治縣,為13至15世紀期間素可泰王國都城的所在地,面積約7,000公頃。素可泰歷史公園以素可泰王國時都城遺址為核心,都城遺址東西長1,360公尺,南北長1,840公尺。素可泰王國是泰國歷史上的首個有史料可以查證的王國,素可泰亦被稱為是泰國的第一個首都,具有特殊歷史意義。1991年,素可泰歷史公園與西薩查那萊歷史公園、甘烹碧歷史公園以「素可泰歷史城鎮和相關歷史城鎮」名稱獲世界遺產委員會通過為世界遺產,素可泰歷史公園為其中的一部分。

素可泰世界遺產標誌(楊正寬)
素可泰世界遺產標誌(楊正寬)

其實素可泰在13世紀時還是高棉帝國的領地,當時名為素可達雅(高棉語សុខោទ័យ, 英譯Sukhodaya),意思為幸福的黎明。1238年當地的勐族首領坤邦克朗豪得到盟友帕孟的協助,打敗高棉帝國軍隊,在素可泰建立王國。素可泰王國的第三任國王蘭甘亨將其統治範圍向北擴展至今天的寮國,西至安達曼海,南至馬來半島。由於素可泰王國是泰國歷史上第一個有史料可查證的王國,因此也是泰國的第一個首都,並持續為王國首都達200年,為泰國重要的宗教、政治及商業中心,更是泰國文化、學術、藝術和建築的搖籃。該地區為最早的泰國文字是在素可泰遺址上的石刻中發現的,其中列出了政治、經濟、社會和宗教生活的細節。素可泰王國自1365年起成為阿瑜陀耶王國的藩屬國;1438年,阿瑜陀耶王國將素可泰劃為行省,素可泰王國滅亡。在失去權力中心的地位後,素可泰在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逐漸被廢棄。

第三任國王蘭甘亨銅像前幾塊石刻為泰國文字的證據(楊正寬)
第三任國王蘭甘亨銅像前幾塊石刻為泰國文字的證據(楊正寬)

素可泰歷史公園內的建築與藝術已受到藝術史學家廣泛研究,公園內保留13和14世紀素可泰王國曾經繁榮的遺跡,此處的風格與高棉帝國與其他早期地區的風格明顯不同,這種獨特的建築與藝術風格成為「素可泰風格」。在這些遺址中發現的石刻,提供早期泰國文字存在的證據,內容描述了素可泰王國的經濟、宗教、社會組織和治理。在都城遺址內,以及都城外東南西北個方位都有許多遺跡。現留有超過一百座寺廟,以及超過一千尊佛像,舉其重要者有:

一、瑪哈泰寺

瑪哈泰寺(Wat Mahathat)意為「大舍利寺」,泰國有多座「瑪哈泰寺」,位於素可泰的瑪哈泰寺為素可泰王國的中心寺廟,約建於13世紀晚期至14世紀前期,但確切日期不可考。根據道恩·魯尼(Dawn Rooney)的考證,寺廟應建於1292年之後,1347年之前。寺廟外圍有磚牆,長206公尺、寬200公尺。西、南、北三面被護城河圍繞[9]。寺廟經過多次增建和修繕,構造十分複雜,寺內共有209座佛塔、10座佛殿、8處僧院、4處池塘,如今大部份只剩地基。寺廟的布局以曼荼羅代表佛教的宇宙觀,中央佛塔群代表佛教的須彌山,有一座主佛塔,周圍有八座較小的佛塔圍繞。主佛塔塔基有蓮花形狀的圖案,並有168個佛教徒雙手合十的雕刻裝飾,呈現素可泰的藝術風格。

瑪哈泰寺(Wat Mahathat)及當年建築示意圖(楊正寬)
瑪哈泰寺(Wat Mahathat)及當年建築示意圖(楊正寬)

二、王宮遺址

王宮遺址(Noen Prasat)為素可泰王國的王宮遺址,位於瑪哈泰寺的東邊。現今王宮的建築結構已不可考,但仍存在部分的地基。王宮遺址旁有兩個儲水池,現仍為素可泰的居民提供飲水。1833年拉瑪四世在王宮遺址發現蘭甘亨碑,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泰文字出處。此石碑目前存放於曼谷國立博物館。

王宮遺址旁有兩個儲水池,現仍為素可泰的居民提供飲水(楊正寬)
王宮遺址旁有兩個儲水池,現仍為素可泰的居民提供飲水(楊正寬)

三、西沙瓦寺

西沙瓦寺(Wat Si Sawai)在素可泰都城遺址內,位於瑪哈泰寺的西南邊。西沙瓦寺最早為12世紀後期羅渦統治期間所建造,為印度教寺廟。寺廟的布局為外圍圍牆、一座大門、三座塔樓以及一些附屬建築。在素可泰王國時期,被改建為佛教寺廟。三座塔樓被刻上佛教的雕塑,塔樓南北側各增加一座精舍Vihāra。扎克里王朝第六代國王拉瑪六世繼位之前,曾遊歷西沙瓦寺時,發現印度教濕婆神的遺跡碎片,推論此地原為印度教祭司舉行祭拜儀式之處,但後來變成佛教的佛塔。

西沙瓦寺(維基百科)
西沙瓦寺(維基百科)

四、西春寺

西春寺(Wat Si Chum),或稱西昌寺,意為「菩提樹寺」。位於素可泰都城城牆遺址外的西北角,推測可能是14世紀後期曇摩羅闍二世在位期間建造。西昌寺有一座蒙朵,長、寬各32公尺,高15公尺,牆壁厚3公尺。蒙朵內有一尊巨大的佛像「阿查那佛」(Phra Ajana),高15.6公尺,底座寬11.3公尺。Ajana在巴利語意思為不動、不變的事物。在蒙朵東面牆南側有一道狹窄的樓梯,寬45公分,但長度達48公尺。樓梯的天花板曾裝飾88塊石板,這些石板描繪了佛陀前世的本生故事。

西春寺的阿查那佛(維基百科)
西春寺的阿查那佛(維基百科)

五、風神王寺

風神王寺(Wat Phra Phai Luang),或稱為派鑾寺,位於素可泰都城城牆遺址北方約500公尺處。風神王寺周圍有寬約50公尺的護城河圍繞,僅有西邊有一通道。護城河外緣東西邊長675公尺,南北邊長600公尺,依據遺址內的雕像,他推斷此處最早為婆羅門教的聖所,後來轉換為上座部佛教使用;另一種說法為高棉帝國時期由闍耶跋摩七世於12世紀末期建造。風神王寺內的建築是在多個時期分別建造,寺廟中央為三座高棉式普朗(prang),為高棉帝國時期興建,但現在僅存一座。三座普朗東邊有多座建築,為素可泰王國時期興建。

風神王寺(維基百科)
風神王寺(維基百科)

六、謝圖鵬寺

謝圖鵬寺(Wat Chetuphon)位於素可泰都城城牆遺址南方約2公里處,寺廟四周有護城河,中央為一座蒙朵,蒙朵四面外側是不同形態的佛像:東面是行走佛、北方是坐佛、西方是站佛、南方是臥佛。現今行走佛和站佛較為完整,其他兩座已嚴重損壞。除了中央蒙朵外,東面有一座會堂,西面有一座較小的蒙朵。

謝圖鵬寺(維基百科)
謝圖鵬寺(維基百科)

七、四室塔寺

四室塔寺(Wat Chedi Si Hong)位於素可泰都城城牆遺址南方,謝圖鵬寺東方約200公尺處。寺廟的名稱指寺內的主佛塔底部的四個方向,均有可供放置佛像的龕位。

四室塔寺(維基百科)
四室塔寺(維基百科)

八、帕瑪芒寺

帕瑪芒寺(Wat Pa Mamuang)位於素可泰都城城牆遺址西方,意思為芒果樹林中的寺廟。相傳蘭甘亨大帝曾在素可泰城西方種下芒果樹。14世紀時曇摩羅闍一世在芒果樹林興建了一座寺廟,即為帕瑪芒寺。

帕瑪芒寺(維基百科)
帕瑪芒寺(維基百科)

九、石橋寺

石橋寺(Wat Saphan Hin)位於素可泰都城城牆遺址西方,帕瑪芒寺西北方的一座小山丘上,意思為有石橋的寺廟。相傳蘭甘亨大帝從南方請來一位修行僧侶講道,在此建立此寺廟供該僧侶居住。石橋寺前有一條鋪著石板的坡道,沿著坡道走約200公尺可到寺廟。寺廟內有一尊巨大的站立佛像阿塔洛佛(Phra Attharot),高12.5公尺。大佛像旁邊有數尊小佛像。

石橋寺的阿塔洛佛(維基百科)
石橋寺的阿塔洛佛(維基百科)

十、環象寺

環象寺(Wat Chang Lom)位於素可泰都城城牆遺址東方約1.7公里處,寺廟字面意思為大象圍繞的寺廟。佛塔基座有大象原本為斯里蘭卡人的構想,可能在14世紀時傳至素可泰王國,除了在素可泰有環象寺,在西薩查那萊有同樣名稱的環象寺。這個主題構想為佛教教義的實現,即宇宙中心的須彌山必須由強健的大象支撐,上方的佛塔則代表宇宙的中心須彌山。依據挖掘出的銘文的記載,推測此寺廟建於14世紀晚期曇摩羅闍二世在位時期,但確切建造日期未可知。環象寺佛塔底部為18公尺乘18公尺,四個方向各有8頭大象的雕刻,合計32頭。上方則有一座古斯里蘭卡式的佛塔。

環象寺(維基百科)
環象寺(維基百科)

此外還有一座蘭甘亨國家博物館,是泰國政府自1913年以來,對於素可泰歷史遺跡進行有系統的探勘、挖掘與修復,在整理素可泰歷史遺跡過程發現大量文物,於1960年動工,1963年完成,建立來典藏泰國的文化遺產並供展示用的一座國家博物館,並命名為「蘭甘亨國家博物館」,以表彰建立泰文字母的蘭甘亨之貢獻。1964年1月25日由泰王蒲美蓬·阿杜德與詩麗吉王后主持開幕典禮。由於要趕著末班車回彭世洛,因此這個博物館就只好割捨掉沒進去看。

利用回程的車上,慢慢理清了這兩天走訪了甘烹碧及素可泰歷史遺址的心得,希望在詳加比較之後,能將昨天的疑惑解決。結果果然發現「甘烹碧歷史公園」要寄於「素可泰世界文化遺產」籬下是有道理的,何況還有一個我不計畫去的「西薩查那萊歷史公園」也同時被納了進來。我覺得道理是,首先素可泰是泰國的第一個首都,比曼谷還早,具有特殊歷史意義;而其歷史遺址的面積高達7,000公頃(東西長1,360公尺,南北長1,840公尺),甘烹碧才338公頃,更何況甘烹碧及西薩查那萊兩處遺址也都同屬於素可泰王國時期,從「小巫見大巫」或「西瓜靠大邊」原理,就不難知道為何UNESCO會這樣處理了。

圖/獨家報導製圖
圖/獨家報導製圖

更多《獨家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