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曝停經8年!楊繡惠大腸長息肉入院手術 醫:這種壞息肉是大腸癌前身

大腸息肉幾公分危險?59歲藝人楊繡惠最近身體亮起紅燈,大腸長了2顆息肉,分別有2公分和0.8公分,並入院動了手術,她表示息肉已送去化驗是否為惡性。怎樣的息肉是壞息肉?醫師指出,有一種息肉癌化風險高,可能是大腸癌的前身!

 

楊繡惠動刀切息肉 提醒大家健康檢查

藝人楊繡惠近日與徐乃麟因「賤」字爭執翻臉,現在兩人終於放下心結,和平和解,讓這場風波畫上句點。楊繡惠公開透露,自己兩周前進行了大腸息肉切除手術,共切除2個息肉,分別為2公分和0.8公分。

 

當被問及是否有癌症風險時,她表示息肉已送去化驗,醫生初步判定應無大礙,儘管話題沉重,楊繡惠仍以幽默方式化解壓力,她笑稱割除息肉有健保給付,「這樣我還有賺。」此外,她還自曝已停經8年,再次強調定期檢查的重要性,藉此呼籲大眾關注自己的健康。

看更多:有沒有大腸息肉看臉會知道?醫曝6種人有息肉臉特徵 小心大腸癌上身

 

息肉是良性還是惡性?識別3種常見息肉

一般在做大腸鏡檢查時,患者被告知腸內有息肉時,往往都會非常緊張,典威診所大腸直腸科醫師陳志典表示,事實上,大部分息肉都是良性的,並非所有息肉都需要切除,通常需仰賴臨床醫師的現場判斷。陳志典分析3種常見息肉類型及其處理方式:

 

1.增生型息肉 常小於0.5公分

增生型息肉是最常見的一種,屬於良性,不一定需要處理。這類息肉通常小於0.5公分,呈現多發性,大多表面較蒼白扁平,但在某些情況下可能需要切除,例如肉眼無法確定是增生性息肉,或是位於近端或遠端大腸且大小超過0.5公分時。

 

2.發炎型息肉 大腸黏膜發炎增生所導致

發炎型息肉也是良性的,多半不需處理,主要是由大腸黏膜發炎增生所導致。然而,若發炎型息肉導致出血等症狀發生,或是肉眼無法確定是發炎性息肉、懷疑有惡性細胞時,可能就需要切除。陳志典特別提醒,發炎型息肉常見於有發炎性大腸疾病的人,如潰瘍性大腸炎及克隆氏症患者,而這些患者有較高的大腸癌風險,因此需要定期做大腸鏡追蹤。

看更多:大腸癌每年奪6千條命!自我檢視10危險因子,豬哥亮、賀一航也都因此病逝

 

3.腺瘤型息肉 癌化風險高

相較於前2種息肉,腺瘤型息肉未來癌化的風險較高,病理型態可再細分為:管狀腺瘤、管狀絨毛狀腺瘤及絨毛狀腺瘤。多半會以內視鏡直接切除,依大小採取不同切除方式。0.5公分以下可考慮以切片夾切除;0.5公分以上通常會以息肉套環切除;0.5~2公分可考慮黏膜注射切除;2公分以上則可能需要黏膜下注射剝離切除。陳志典說,如果息肉太大或侵犯到黏膜下層組織時,可能需另外安排手術切除治療。

 

腺瘤型息肉是大腸癌前身

養大的壞息肉會變怎樣?陳志典進一步說明,80%~95%的大腸癌都是由息肉經年累月慢慢演變而來的,腺瘤型息肉是癌化風險相對較高的,也可能是大腸癌的前身。如果發現的腺瘤性息肉沒有處理,經過5~20年,原本的小腺瘤就可能變成到處侵犯的大腸癌,屆時第3期的5年存活率約60%,第4期僅剩20幾%。

看更多:73歲名導朱延平自曝罹大腸癌 揭康復祕訣!防腸癌飲食必吃與禁忌清單

 

建議高風險族群定期追蹤

陳志典建議,大腸鏡檢查結果為「超高風險族群者」,即超過10顆以上腺瘤型息肉者,建議1年內再追蹤檢查。檢查結果為「高風險族群者」,包括發現3顆以上的腺瘤型息肉、大小超過1公分、在病理診斷發現有絨毛狀成分或高度異生變化者,建議3年內再追蹤檢查。而檢查結果為「低風險族群者」,即不符合高風險族群定義者,則建議3~5年後再追蹤檢查。

 

陳志典強調,最重要的還是預防息肉的產生,多運動、多攝取蔬果、少吃紅肉,並定期做大腸鏡檢查或糞便潛血檢查,都是預防息肉及掃除潛在疑慮的不二法門。

 

◎ 圖片來源/翻攝自楊繡惠臉書
◎ 資料來源/陳志典醫師

 

→最新資訊!快點【 LINE好友】【FB粉絲頁】【下載APP】

 

更多健康2.0報導
還沒到更年期,為何懷孕變難?醫師教「調整荷爾蒙」提升好孕氣
使用暖爐電熱毯小心「火逼性紅斑」!4招避免熱過敏皮膚癢
與麻疹個案同車該隔離嗎?懷疑自己染麻疹?醫:去急診!孕婦能打疫苗?

本文由健康2.0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