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公園將改建!商家憂「無家者恐外溢」 綠委提修法:不該只讓萬華人承擔
台北市萬華艋舺公園長期成為無家者聚集地,北市府為此斥資1.9億元,預計於明年以「東京表參道」概念進行改造。不過,無家者聯盟今(11)日發布「艋舺公園7月使用者調查報告」結果指出,6成以上無家者不會配合「分段施工」改建計畫,未來恐外溢到萬華周圍公共場域,並建議政府設置「小而分散」的安置點,讓更多無家者願意藉此機會得到協助。民進黨立委吳沛憶提出,《就業服務法》應將無家者列為特定服務對象,她也將提出《社會救助法》修法版本,列入無家者專章。
無家者聯盟今日下午在立法院舉行「艋舺公園改建的衝擊,調查發佈與在地建言」記者會,同時邀請民進黨中正萬華區立委吳沛憶、萬華商圈代表、在地居民,以及社區工作者,對艋舺公園改建計畫發表看法,並喊出「艋舺公園要改變,配套措施要完整,中央政府不卸責,無家者服務要專章,居民民團有共識,市府應傾聽民意,店家住戶來相挺,中央地方都有責,社區共好能發展,萬華包容向前行」口號。
艋舺公園的使用者有17.6%是中低收 比例遠高平均值
對於無家者長期滯留在公園的原因,巫彥德表示,根據台灣社會救助現況,有約2.6%人取得中低收入戶資格,但根據「社會救助法修法聯盟」統計,大概有8%至12%人的實際生活狀態,屬於真實貧困人口,其中約有6%至10%人,處於「應受救助,未受救助」的狀態,他們都有機會成為無家者;由於貧困人口沒有社會福利身分,各地方更缺乏社工服務能量,使無家者無法得到社工的資源協助與安置,中央政府應負起區域型協調責任,並支持各地方發展支持街友的能量。
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專員王今暐指出,外界認為艋舺公園長期被無家者佔據,導致在地居民難以使用公園,但根據艋舺公園7月使用者調查報告,日間使用者以社區民眾占多數,約為53%,無家者居次,因為他們白天會離開去工作,等到社區民眾晚間返家休息後,才會換無家者回到公園夜宿。
王今暐續指,艋舺公園一般民眾使用者裡,有17.6%的人屬於中低收入戶,比例遠高於全國平均值,代表艋舺公園也是平窮人民的使用空間。此外,艋舺公園無家者裡,有中低收入戶身分的比例僅6%,代表他們很可能連低收入戶資格都拿不到,才會成為大家所見的無家者,平時賺的錢只夠支應生活、無法租房。
市府提出分段施工 無家者跟著遷徙恐有外溢風險
針對北市府提出艋舺公園改建計畫將以「分段施工」方式進行,當東邊施工時,就讓無家者睡西邊。王今暐根據調查報告揭露,有6成的無家者認為自己不會到另一邊走廊過夜,因爲空間擁擠容易產生糾紛,女性也有不安全的顧慮。而無家者溢出公園後,替代地點首選為附近店家騎樓,其次為萬華街道與公共空間,所以商圈業者都很擔憂現有管理機制失靈。
針對艋舺公園改建期間恐造成無家者外溢,台灣芒草心慈協會秘書長李盈姿提到,過去大型機構容易造成社區反彈,或變成在地閒置設施,若地方政府設置「小而分散」的安置點,不僅可以提供無家者穩定的休息空間,在社工密集的接觸下,更有助於無家者接受正式就業轉換;事實上,很多無家者只是過自己的生活、拒絕協助,但這次的改建是一個轉機,或許能讓更多無家者願意住進安置處所。
萬華街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洪文和也喊話,請各界社福團體不要到艋舺公園來發物資,因為這邊不缺,如果想捐贈物資,請送給社福中心,讓社福中心統籌分配,不要造成不必要的秩序混亂,或是增加環境衛生的負擔。
民進黨立委吳沛憶強調,台北市是全台聚集最多街友的縣市,主要分布於台北車站與艋舺公園,剛好都在她的選區,在民間團體長期幫助與溝通之下,讓社會更多元與包容,但其中也看見了政府的不足之處,帶給社工很大的負擔;「台北市街友有7成來自外縣市,無家者並非負擔,而是社會中的一分子,我們不能讓輔導工作,只讓萬華人承擔」。
吳沛憶呼籲,中央與地方必須跨部會、跨縣市支持街友輔導工作,希望中央儘快把預算編出來,用預算具體來支持;勞動部應修正《就業服務法》第24條,將無家者納入特定服務對象,協助無家者職業培訓、給予津貼;而她現在也正打算提案修正《社會救助法》,列入無家者專章,明定中央及地方的權責,讓社會達成更加友善與多元。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