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停車場砍倒50年老茄苳樹,臺大無視「永續」承諾更傷害在地情感記憶
文:林玟君(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學生)
本(10)月5日,一株樹齡超過50年、高度達五層樓的老茄苳樹,被從根部附近整棵砍除。里長說,臺大即將活化空地興建停車場。老茄苳樹已符合受保護樹之標準,為何蓋停車場需砍老樹?
臺大繼歷經溫州街52巷2、4、6號日治時期宿舍缺乏溝通、草率拆除之缺失後,又上演一齣缺乏嚴謹檢視與意見收集的粗暴工程執行。
周邊居民及文資工作者指出,通常這種樹是與宿舍落成同時種下。筆者確實從1957年及1986年的航測影像皆能清楚辨識出樹頂。
2000年,民政局委託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辦理「臺北市日式宿舍調查研究專案報告書」提出建議優先保存名單,其中位於該處的日式宿舍便被列入優先保留名單(當時地址為泰順街38巷27號),但未能等到文資身份,便傾頹遭拆除,獨留茄苳樹在原地生長茁壯。
2016年7月2日,臺大因應總校區尊賢館無法滿足需求,以及觀光發展條例的落日條款,亟需在校區外興建會館供交換學生與參訪學者使用。因此,由台北市政府觀傳局針對「臺大國際青年旅館BOT案」召開社區參與公聽會,基地預定地便是龍泉街及泰順街38巷交接的空地。
公聽會現場,不只一位在地居民發言關心空地上大樹的去留,表示喜愛窗戶外有大樹的庇蔭,提出應該將茄苳樹保留。
八年後的今日,「臺大國際青年旅館BOT案」雖無下文,但當年有派代表出席公聽會的臺大,顯然不記得空地旁的居民有多心心念念這棵老茄苳樹。如今急切想要活化閒置空間,將其蓋成停車場,大刀一揮便將老茄苳樹砍去,令人不禁質疑:只是蓋停車場為什麼要砍老樹?砍樹必要性為何?為什麼不優先移植?為何無相關公告?
「社會參與」高分獲獎,臺大「低碳永續」喊假的?
本月4日,臺灣大學甫獲「2024天下USR大學公民獎」第一名,稱其「社會參與」取得高分,並對「永續」有極大的重視。
以下節錄自臺大新聞稿:「丁副校長指出,臺大在今年推出的中程校務發展計畫中,首次明確提出『永續』策略,並將『建構永續智慧校園與社會』列為十大校務發展策略之首,⋯⋯臺大將持續進行低碳轉型,⋯⋯這些努力都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相契合。」
特別於2022年成立永續辦公室的臺大,口口聲聲告訴全世界:「臺大當下最重視的就是永續!」諸多校內計畫及競賽,皆被校方要求參與者提出是否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SDGs)。仔細檢視指標內容:「健康與福祉」要求減少空氣污染、「永續城鄉」提出應提供綠色公共空間、「氣候行動」應種樹減碳、「陸域生態」指出應結束砍伐樹木。
然而,隨著每年氣溫節節升高,樹木對環境影響的重要性顯而易見。臺大如今在所有地上砍老樹一舉,顯然已與永續發展目標背道而馳。
臺大砍樹程序具嚴重瑕疵,「護樹計畫」範圍劃設不周
今(2024)年9月23日,臺大研究生協會才同文資工作者及居民召開記者會,譴責臺大急速拆除溫州街52巷2、4、6號日治時期宿舍,過程缺乏溝通、枉顧安全。
筆者事後得知,臺大當時拆除的不只有建築物本身。在地居民指出,日治時期宿舍基地上與創校同期的老樹也一併遭砍除。
臺大針對樹木照料設有「臺大校園護樹計畫」,並建置「臺大樹語」網站標記樹木所在地。但網站地圖僅將校本部與水源校區之樹木列冊,未包含散落在溫州街及青田街的臺大教授宿舍附近樹木。
其中明明有台北市政府列管之受保護樹木(例如:溫州街58巷14號西側停車場內的印度橡膠樹),臺大卻未將其列入校園護樹計畫。而且,此計畫甚至收受外界捐贈。
筆者認為,主責單位臺大總務處及財務管理處應重新檢討受保護樹之列冊更新及「臺大校園護樹計畫」範圍劃定。
另外,臺大總務處與臺大校園景觀綠化小組製作了一份《臺灣大學校總區樹木系統規劃》,其中說明:「工程施作時應優先考慮保留現地樹木,若滯礙難行才考慮樹木移植。樹木為校園裡重要的景觀元素及綠色資產,進行各項工程或改善措施時應優先考慮保護現地所有樹木。」
此規畫書雖然同樣只有規範校總區,但臺大所有名下管理之樹木皆應被列入計畫內。一旦有工程施作,皆應優先考慮移植而非砍除。施作過程採納專家學者與社區民眾參與,才是充分「社會參與」。
臺大應全盤檢討,落實「真永續」
筆者認為,臺大應釐清砍樹與拆除日治時期宿舍之過程真相、承認疏失、重新檢討所有拆除執行程序、場地招商標規新增專家學者及社區居民參與、受保護樹範圍與列冊更新、移植評估並設立相關懲處制度。否則,同樣的悲劇,只會重複發生。
未與居民充分溝通、粗暴地將與社區有情感連結之50年老茄苳樹砍除,不只傷了在地情感記憶、毀了珍貴的自然資產,更是無視了曾經許下的「永續」承諾。
重視「永續」的臺大,無論如何都應避免重蹈覆徹。不然只是徒留「社會參與」、「永續」名號,實則說一套、做一套。
延伸閱讀
如何用AI協作寫出滿意的文章?我摸索出結合Perplexity、NotebookLM、Claude的一套組合拳
分析毛澤東、鄧小平與習近平路線異同(一):從革命殺人到思想解放,鄧為了奪權而「支持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