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糧署輔導 公糧倉儲加工設備升級 強化糧食儲備韌性

農糧署補助新屋區農會冷藏筒。(圖:農糧署提供)
農糧署補助新屋區農會冷藏筒。(圖:農糧署提供)

▲農糧署補助新屋區農會冷藏筒。(圖:農糧署提供)

為確保稻穀品質、提升糧食儲備韌性,農糧署歷年來持續輔導各地農會,更新及設置公糧營運所需之乾燥、冷藏及其他自動化設施,公糧濕穀從乾燥、入倉、儲存及出倉等作業,使用各項現代化倉儲設備及導入加工作業自動化,以機械化處理流程減少人力負擔,並提升公糧各項作業效能,提高營運管理效率,確保公糧品質。

農糧署表示,稻米從農地到餐桌,經歷收割、烘乾、搬運、堆儲、加工等過程,需要耗費大量人力作業,我國經濟結構自七十年代起大幅轉變,農村勞動力流向工商服務業,進而影響農會及公糧倉庫作業效率;此外,自一○○年二期作起啟動濕穀收購,許多農會更面臨收購及烘乾不及等問題,更新及設置各項倉儲加工設備,可有效解決農村勞動力不足問題。

該署除持續輔導農會改善各項設備機械化與自動化,近年為提高收購端濕穀取樣作業效率,補助農會設置稻穀自動取樣器,確保取樣公正性及代表性;另在強化食安及噸袋收儲管理部分,補助業者購置棧板,取代粗糠包鋪設於倉儲底部,隔絕地面髒污與溼氣,確保食米安全;亦配合政府推動節能減碳政策,為減少柴油用量,增加電動堆高機、稻殼燃燒爐等補助項目,運用廠內礱穀產生之稻殼副產品,作為烘乾稻穀之天然燃料,不僅節省燃油成本同時亦減少碳足跡。

農糧署進一步說明,未來將不斷滾動檢討調整設備項目內容,以協助農會解決各階段問題。補助乾燥設備、低溫冷藏筒及礱穀設備,可提升稻米採後處理量能;藉由公糧稻穀自收穫到成品之自動化作業,可提升儲存品質,同時節省人力。截至一一三年度為止,該署共補助一0四家農會設置乾燥設備十萬四千五矮九十七公噸、七十六家農會設置低溫筒倉十四萬五千四百二十公噸;補助礱穀設備機組、堆高機、斗昇機、鏈運機、輸送機、電子式磅秤、稻穀自動取樣器等計九百九十七台(組),以使用年限十年計算,可節省人力三點二萬人次以上,有效減少農會人力需求及成本支出;另補助棧板計二萬五千八百九十七塊,可供約十點四萬公噸公糧堆疊收儲使用,確保公糧品質,強化糧食儲備韌性。

農糧署強調,更新及改善公糧倉儲作業環境、推動烘乾與加工作業自動化,為現代化倉儲、加工趨勢,透過完善各項設備,加速作業流程,不僅可以維持稻穀新鮮度、確保公糧安全與品質,並能提高農會營運效率,增加農會配合糧食政策推動之意願,提高整體糧食儲備韌性,相輔相成、助益甚大,該署將持續推動相關計畫,確保國內稻米產業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