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戰前 美報告劍指台設貿易障礙
美國對等關稅預計於美東時間2日下午4點(台灣時間3日凌晨4點)宣布。在此之前,美國貿易代表署公布《2025年對外貿易障礙評估報告》,除了點名台灣對進口美規車設下技術性貿易障礙,還關切台灣要求落實豬肉產品原產地標示,以及對部分美牛產品實施繁瑣檢查程序。
白宮3月31日預告,川普2日將宣布「以國家為基礎」的對等關稅,並可能於其他時間實施針對特定產業的關稅。川普告訴記者,已敲定對等關稅細節,和他國相比,美國將「友好得多」,在部分情況下,關稅或許會低一點。
《華盛頓郵報》1日報導,白宮助理起草提案時,提議對美國大部分進口產品徵收至少20%關稅。消息人士透露,川普團隊正考慮使用數兆美元的新進口關稅收入,作為稅收紅利或退稅。
美國貿易代表署按美國貿易法,每年須向總統、國會相關委員會提交貿易障礙報告,說明貿易國的重大貿易障礙,除台灣外,報告內容涵蓋歐盟、日韓及中國等近60個貿易對手。
這份厚達397頁的報告提到,台灣2002年1月成為世貿組織成員,並採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1958年協議的汽車標準。2008年4月,台灣交通部祭出法規,允許進口限量美規車,但上限數逐步縮減。若部分美國車商想定期引進新款車型,藉此提升消費者對其品牌的關注,便會遭受台灣總量管制限制。
報告提及,台灣要求落實美豬產品原產地標示,同時對進口豬肉實施萊克多巴胺最高殘留容許值(MRL)。報告認為此舉「不正確地暗示美豬產品(包括含萊劑者)存在食安風險」。
至於美牛,報告點出台灣自2021年起,解除30月齡以上牛隻和牛製品進口禁令,但尚未解決其他長期障礙,像是以狂牛症為由,禁止進口美牛絞肉、對部分美牛內臟產品祭出繁瑣且「並非基於科學根據」的進口檢查。美方繼續敦促台灣根據科學、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的指導方針,以及2009年簽訂的美台牛肉協議,全面開放美牛市場。
另外,報告也對藥品、醫療器械作出評估,認為台灣健保署的定價審批程序缺乏透明度和可預測性,而未獲健保給付的醫療器械需自費代碼,健保署審查慢,美國強調需盡快提高透明度。
報告也提到,在台灣,部分化工原料及金屬製造業、廣電、電力、郵政業等,均不允許外商投資。其中,電信業直接外資投資持股比例被限制在49%,直接和間接外資投資合計不得超過60%;航空業限49%,航運業限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