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軍演今昔之比

針對賴總統激進的台獨路線,北京近期又發起一系列的演習活動。1995年是北京發起針對台獨軍演的第1年,離現在已經30年了。今天40歲以下的人對當年恐怕沒有印象,可是我們走過這30年的人,非常清楚這兩個時間點兩岸社會的巨大變化。

當時有本暢銷書《1995閏八月》,指這一年台灣會有大災難,說的就是台灣被武統,彷彿大難臨頭。這本書對社會人心造成巨大衝擊,當時移民行業非常興旺,比較有條件的人就在那幾年移民了美國、加拿大、澳洲等,條件比較差的就到中南美洲,傳說貝里斯還形成台灣人的社區。

簡單說,1995至1996年飛彈試射,台灣出現大逃亡的恐慌心理,因許多人怕台灣「淪陷」,股市重挫,移民成為日常話題。至於同一時期的大陸,軍事方面除了龐大的陸軍之外,空軍和海軍都相當落後。更重要的是,作為戰爭後盾的經濟也是弱的,鄧小平南巡才過3年,各地重拾改革開放的腳步,需要外資進入協助發展經濟,國民生產總額只有日本的1/7,台灣人不覺得大陸是可以生活的地方。

此外,香港還沒有回歸,西方勢力仍然虎視眈眈,每天都在祈禱中國大陸做出激進的反應。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對台獨發動戰爭,對大陸本身也是毀滅性的,可說是互相毀滅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之下,台灣人除了逃到國外以外,很難有其他的選擇。

另一方面,台灣仍然屬於國民黨執政,社會的中國認同和情感仍然是主流,對台獨的制衡力量仍然強大,仍然可以進行和平的對話,所以只要領導人的偏差受到制衡,兩岸仍然可以很快地恢復和平狀態。

30年後的今天,兩岸已是完全不同的局面,大陸的經濟總量將近日本的4倍,快速接近美國,幾個大城市的人民收入超過台灣。各方面的建設快速進展,工業已從早期替西方加工,到推出各種自有品牌的工業產品,不再是做零件、電器品,而是智慧型手機、高級電腦、無人機、電動車,還可出口高鐵、客機、高性能戰機、發射衛星等。

至於國防科技一日千里,第一島鏈實際上已不存在。台灣藝人在大陸的收入是台灣的百倍以上,上百萬台灣人在大陸工作和生活。

在這種情況下,北京現在舉行大規模軍演,無論規模或海空軍靠近台灣的程度,遠遠超過30年前,但台灣社會的反應非常特別,沒有人談移民,也沒人做存糧準備,沒有戰爭恐慌的心理,好像軍演只是新聞上的報導,跟自己毫無關係。至於在大陸的台胞,他們人已在大陸了,如果台灣變得跟大陸一樣,對他們又有什麼差別?

至於民進黨,就利用這個機會渲染抗中情緒,甚至走向種族主義的煽風點火。種種歇斯底里的行為來自於台獨本身刻意的表現,這反而是台灣社會恐懼的來源,而不是北京的軍演。至於黑熊的「民防演練」,這是撈錢的工具,幾個陸配就可以「搞定他們」,黑熊只是低級笑話。在這個意義上,北京反而扮演了解放者的角色,這是始料未及的,跟30年前剛好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