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醫政吵1年 估3千人延誤治療死 民眾喊:快協商!

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南韓政府去年2月強硬推動醫學院擴招政策,引發醫界罷工朝。過了一年,醫政雙方衝突仍未趨緩,各大急診室也一度因為醫療人力短缺,出現拒診狀況。數據顯示,光是去年2到7月,死亡病患人數比起過往多出3千多人,幾乎都是因未及時治療導致的案例。最新民調也指出,有7成民眾對於此一現況感到壓力和疲勞,呼籲政府盡快解決。

南韓保健福祉部部長 曹圭鴻(2024.2.6):「2025年度開始,醫學大學擴招2000人, 由目前的3058人,擴大到5058人。」

去年2月的這一宣布,點燃醫界怒火。首爾當局單方面決定將擴招2000名醫學生,導致大規模實習與住院醫師,集體辭職表達抗議,讓本就人力吃緊的醫療系統,嚴重癱瘓。

患者:「急需救治的人有很多,這樣子把國民當作人質,當然不行啊!」

患者:「是要我去死,還是怎麼樣?治療的藥,地方醫院也不太給。」

時隔一年,這場白色風暴仍在持續中。去年11月,為了消除雙方歧見而成立的「朝野醫政協議體」,由於在野黨和主要醫療團體未參與,僅僅20天就解散。

大韓醫師協會會長 李鎮宇(2024.12):「執政黨並沒有為了解決問題,積極向政府施壓或出面進行仲裁,讓人懷疑政府的誠意。 而在野黨也不參與協議體,袖手旁觀。」

醫療界拒絕參與對話,讓衝突持續惡化,直到上個月再度看見曙光。為調解雙方意見差異,政府提出設立醫療人力推算機構,相關修正法案國會已過第一關。

南韓國會保健福祉委共同民主黨幹事(2.20):「不要突然空降2千(這個數字),而是依科學根據去制定計畫。」

只是各界爭議聲浪依舊排山倒海,距離實際成立並發揮作用,恐怕還需很長一段時間。在那之前,醫療現況是,辭職的醫生們依舊沒有返院。

韓聯社TV記者:「以辭職住院醫師為對象,今年上半年住院醫生招募結果顯示,9220名中只有2.2%的人申請重返醫院。離開的實習醫生中,則有一半左右,靠當普通醫生等方式維持生計。」

政策引發的後果卻由國民來承擔。為了彌補醫療空白,政府祭出多項補救措施,而砸下的鉅額經費,皆從國民納稅錢中撥出。

韓聯社TV主播:「在過去的1年內,為填補因醫政矛盾引起的醫療空白,投入的稅金高達3兆3千億韓元(740億台幣)。光是為了運營緊急診療體系,包括緊急患者和重症患者迅速分配、支援急診室診療費等,就投入了1兆3490億韓元(300億台幣)。如果沒有發生醫政衝突,就不會投入如此天文數字規模的稅收。」

隨著醫政僵局持續,這樣的花費似乎成了無底洞。

另一方面,緊急醫療體系的崩潰,犧牲的卻是無辜病患。根據共同民主黨提供的數據,從去年2月醫政衝突爆發後,到7月共有4萬7千名病患死亡,比往年多出3136人。分析指出多數是急診或病情突然惡化,卻得不到及時治療而死亡的患者。

南韓民眾:「因為醫生和政府之間的矛盾,卻讓普通市民蒙受損失,令人惋惜。」

南韓民眾:「我認為因為患者的生命是最重要的,應該盡快解決矛盾。」

韓聯社TV記者:「最近的民調結果顯示,每10名國民中就有7人表示,因醫政矛盾而感到壓力和疲勞。」

醫政衝突遲遲未見緩解,國民萬分無奈,呼籲政府盡快與醫界進行協商。

南韓民眾:「有國民才會有醫師,有國民才會有政府。希望醫師和政府能折衷一下,各退一步,祭出真正為了國民著想的醫療政策。」

南韓民眾:「希望政府和醫界好好重新溝通,朝正面的方向發展。」

還有另一派聲音認為,為了掌握醫療空白造成的損失,應該先成立重症患者受害調查機構。

南韓重症疾病聯合會會長 金成柱:「只有準備好受害調查,才能用這些資料或數據再次證明,韓國正發生急診室拒收患者或超額死亡等情況。這難道不是防止因抗癌手術延後等,導致患者和家屬遭受痛苦、比戰爭更嚴重的情況的究責基礎嗎?」

另外,也有專家擔心,醫療空白常態化,還有一大隱患。

韓聯社TV主播:「首爾大學醫科教授們花在醫學研究上的時間,比以前減少了三分之一。」

原來是因為醫院醫師不足,醫科教授們不得不全面投入看診與手術工作,但這也讓這些教授們,沒有多餘的時間和心力進行研究,可能導致與國家競爭力直接相關的南韓醫學科學研究力量,將退步至少10年。

 

更多 TVBS 報導
川普祭重關稅政策 中國電商改攻南韓市場
生一胎公司發230萬 韓生育率9年來首回升
韓高速公路工地崩塌 10人遭活埋 建法掀疑慮
搶金!造幣公社停售金條 韓人改衝超商販賣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