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BT+醫療指引 尊重病患減尷尬

衛福部訂定「LGBT+民眾醫療照護參考指引」,發文國內各大醫療相關學會作參考。圖為2024同志遊行活動。(本報資料照片)
衛福部訂定「LGBT+民眾醫療照護參考指引」,發文國內各大醫療相關學會作參考。圖為2024同志遊行活動。(本報資料照片)

為避免不友善的醫療環境導致多元性別病患延誤就醫,衛福部訂定「LGBT+民眾醫療照護參考指引」,發文國內各大醫療相關學會作參考。這是亞洲第一個由官方擬定醫療指引,性別團體表示,樂見國家醫療跨出這一步。

多元性別族群就醫時常碰到阻礙或歧視,可能導致就醫退卻而延誤就醫、特定癌症罹病率增加、精神健康問題、慢性疾病等,衛福部委託台北榮總泌尿部主任黃志賢擔任計畫主持人,去年底公告「LGBT+民眾醫療照護參考指引」。

該指引建議醫事人員跳脫病患異性戀假設,並認識多元性別包括女同志(lesbian)、男同志(gay)、雙性戀(bisexual)、跨性別(transgender)、酷兒(queer)、疑性戀(questioning)、中間性別(intersex)等各種多元的性傾向與性別認同等,英文簡稱為「LGBT+」。

指引提醒醫療人員,避免一開口就稱先生或小姐;避免將特定性傾向與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愛滋病毒)過度連結;在病歷表單上增加讓病人自由填寫性別、希望稱呼和關係狀態的欄位。

黃志賢表示,這是亞洲第一部多元性別醫療準則,具有跨時代意義。多元性別者無論大小病,就醫時常被問東問西,有人遇到醫護人員先入為主的想法而有差別待遇,索性不就醫了,尤其是婦產科、泌尿科等。他說,較資深的醫師過去較沒有性別意識課程,盼透過指引提升醫療環境性別友善,讓病患感覺被包容和尊重。

陽光酷兒中心副祕書長鍾安峻直言,性別友善的泌尿科醫師真的非常少,因性別意識不足常帶有異樣眼光,讓人一陣尷尬,或是無效治療,很高興國家醫療跨出這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