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時事】韓國憲政風暴,給台灣哪些啟示?
作者:王鼎棫/進擊的公民
當總統被質疑濫用緊急權力、當國會與行政陷入全面對立、當公民社會極化撕裂,南韓的戒嚴風波觸發了重大的憲政危機。但這不僅是南韓的困局,更是所有民主國家的集體命題──在政黨無止境的惡鬥下,緊急權力成為奪回政局的工具,但民主制度究竟能承受多少衝擊?韓國此刻的權力真空,是否也是未來台灣政治的預警?
地緣政治的共振效應,更對整個印太地區的戰略產生連鎖反應;無論是美日韓三邊安全合作的穩定,還是中國、北韓在區域內的行動空間,都因南韓的憲政危機增添更多不確定性。
本文將接續彈劾當下的報導,進一步分析南韓政局的走向,以彈劾與內亂罪的審判發展為中心,觀察其對台灣與印太地區的影響。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開箱這場「民主壓力測試」。
彈劾的關鍵是「有無重大違憲」
根據韓國憲法,當國會 1/3 以上議員提案,並由 2/3 以上議員表決通過,憲法法院就要審理彈劾案,並在 180 天內作出判決。且依規定,彈劾是否通過,就看「行使職務是否違法」。
而總統作為全民選出的領導人,擁有高度的「民主正當性」,因此違法必須要達到「嚴重破壞憲政秩序」的程度才可成立彈劾。例如,在 2004 年盧武鉉總統的彈劾案中,憲法法院即認為,輕微的違法行為不足以成為罷免理由,否則將對憲政秩序與民意造成更大的侵害。此外,大法官在認定彈劾時,也會綜合考量罷免可能引發的政治後果。
此次國會提出彈劾的理由,集中在尹錫悅於和平時期宣布戒嚴的問題。國會認為,戒嚴令不僅阻礙國會運作,還試圖限制議員與政治人物的活動,破壞憲法保障基本權利與權力分立的精神。
而「尹錫悅觸犯內亂罪」的說法,雖然一開始有被列為彈劾事由之一,但國會後來在開庭前的準備程序中,試圖把焦點轉向「戒嚴令是否違憲」,而非構成內亂罪與否。這一策略降低了舉證難度,並避免在刑事犯罪的認定上,與尹錫悅陣營展開更激烈的對抗。
但抽換理由這件事,也引發了尹錫悅方的不滿,他們認為:總統犯了內亂罪並彈劾,或因總統宣布戒嚴不合適而彈劾,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評估;在未經完整授權的前提下,就任由少數人擅自更改起訴理由,是不可接受的,國會應另外再提出彈劾。
承上所述,如果憲法法庭是以「犯了內亂罪」來審理彈劾,且經認定有罪,那自然是對憲政秩序的嚴重破壞;反之,若最後改聚焦在「戒嚴令是否違憲」,那麼尹錫悅陣營則主張:戒嚴令是總統的「統治行為」(註),沒有具體的標準可供判斷好壞,所以不應受到司法審查,同時強調,戒嚴的目的在於維持國會周邊秩序,而非阻止議會運作。這種說法試圖把戒嚴合理為一種正當措施,減少其衝擊憲政秩序的負面印象。
此外,也有學者認為:尹錫悅的行為雖引發爭議,但戒嚴令在國會解除後就迅速撤回,對於憲政秩序的破壞也是有限。另一方面,法院也需考量彈劾總統後,是否會進一步導致社會混亂,特別是在韓國政局現已高度分裂的情況下,這些角度都在審判天平上往「駁回」那端增添了砝碼。
最後,究竟是尹錫悅先被憲法法庭判定下台,還是國會反覆提出彈劾?台灣人愛看韓劇,但政壇風暴比韓劇更撲朔迷離,因為尹錫悅除了彈劾,還有內亂罪的刑事審判另外等著他。
「妨礙國會運作」就會成立內亂罪?
儘管現任總統享有不受起訴的特權,但犯了內亂罪的人是例外,因此有很多聲音認為尹錫悅無法逃脫刑事處罰。
根據南韓《刑法》第 87 條,若以「篡奪國土或顛覆憲法」為目的發動暴動,即構成內亂罪。本次尹錫悅涉及的「顛覆憲法」,是指妨礙政府機關,使其無法行使職權。內亂罪的主犯可被判無期徒刑、監禁或死刑,即便「僅單純參與行動」也會面臨最低 5 年的處罰。就算沒有成功,內亂未遂或預備內亂的人,也同樣會被處罰。
在過去的判例中,只要採取「實際行動」阻礙國會機關行使職權,就會成立內亂罪。1997 年 4 月,由「全斗煥和盧泰愚」涉及的內亂判決中,法院就認定:「若以軍力封鎖國會、阻止國會議員進入,並導致國會相當時間內無法召開,讓國會職權無法行使,就是顛覆憲法。」
當時全斗煥為了將戒嚴擴大至全國,便封鎖國會殿堂,阻止議員進出。此外,他們還透過預防性逮捕和戒嚴公告,實施了對政治活動的種種限制。
而尹宣布緊急戒嚴當晚,理由即「國會是犯罪者的巢穴、充斥反國家勢力」。隨後,便派警方封鎖了國會大門,阻止議員及工作人員進入。同時,約 240 名武裝部隊搭乘直升機進入國會,試圖封鎖。尹與過往全斗煥與盧泰愚的做法,如出一轍,即很可能被認定顛覆憲法。
對此,尹錫悅律師團主張:「掌握政權的人為什麼還要篡奪政權?為什麼要發動內亂?」他們強調,尹沒有製造內亂的故意。不過這樣的說法,並未回應戒嚴公告中,尹試圖控制媒體的報導自由,以及集會結社的自由。這樣的判罪風險,也讓南韓政權一步步邁向真空。
韓國政權內部真空,對國際的影響
因為這場戒嚴風波,不僅讓韓國陷入混亂,也正改變整個印太地區的政治走向。一句下令,不只讓南韓的政治運作幾乎陷入停滯,更可能讓周邊國家,包括北韓、日本、中國、美國、甚至台灣,受到不同程度的牽連。
對北韓來說,南韓的混亂可能是個「天賜良機」。尹錫悅曾以「消滅追隨北韓主張的勢力」為由頒布戒嚴令,甚至把國會在野黨描述為「親北派」,這種把內部政治糾紛與北韓議題掛鉤的做法,難免引來爭議。然而去(2024)年以來,北韓領導人金正恩既已直接表示南韓是「主要敵人」,尹如此正面對決的口吻,就能給北韓轉為對抗立場的台階,如將「核武安置問題」徹底擱置。
於是,北韓可能選擇在邊境地區發起軍事挑釁,或試射飛彈,這樣不僅可以測試南韓與盟國的反應能力,也能為北韓的內部宣傳提供素材,進一步鞏固其對國內的控制力,不免俗地更讓朝鮮半島的緊張局勢升溫。
南韓的政局混亂也對盟國造成了不小的壓力。美國政治媒體《Politico》於報導指出:「尹錫悅總統面臨彈劾,將對拜登總統在印太地區遏制中國霸權主義的努力產生重大影響。」該報導還提到:「如果最大在野黨『共同民主黨』的李在明代表掌權,拜登總統調解首爾與東京而促成的韓、美、日三國關係,可能面臨危險。」
美國原本希望通過韓、美、日三國合作,遏制中國在印太地區的不斷擴張。然而,南韓內部不穩可能就削弱其在此一連線中的角色。美國或許會選擇積極介入南韓局勢,例如派遣特使或強化軍事合作,以穩定朝鮮半島的局勢;尤其川普不想消耗過多的外交與軍事資源於歐洲的態度,或許能抽回更多軍事資源部署於亞洲,鞏固對中國的制衡。
對中國來說,自然希望趁亂於南韓誕生一個更親中的政權,目前呼聲最高且符期望的便是在野黨黨魁李在明。在地媒體指出:「(若李在明代表執政)他可能利用南韓民間對日本根深蒂固的反感情緒,推翻尹錫悅總統在外交上充當橋梁的角色,甚至可能改變南韓對韓美日合作的承諾。」
尤其,針對台灣海峽局勢,李在明曾表示:尹錫悅執政後,首爾和北京關係惡化;其實只要對中國與台灣都說謝謝就好了(他說「謝謝」時還特別講中文)。他表明,南韓為何要介入兩岸問題?無論中國及台灣的內政如何,又跟南韓有什麼關係?「我們自己過好日子不久好了?」這些言論顯示,李在明的立場與過去幾年韓、美、日倡導的「維護台灣海峽的和平與穩定」、「反對以武力改變現狀」存在相當大的溫差。
所以,南韓的憲政危機提供了中國可乘之機,其可能進一步擴大與北韓的合作,同時削弱美國在東亞的影響力。不過,北韓的挑釁行為也可能讓中國感到棘手,尤其是在北韓過於依賴俄羅斯或試圖升級軍事行動時,可能會損害中國在區域內的穩定形象。
而日本作為南韓的近鄰,也難對危機置身事外。日本會擔心南韓政局讓北韓變本加厲,進一步威脅地區安全。此外,若李在明執政,以其過往政治言論,十分可能會要求日本為殖民統治道歉,並表示「在日本道歉之前,無法進行正常對話」。而南韓若無法正常履行區域合作,日本或許會更依賴美國的保護,甚至考慮強化自主國防能力。
至於台灣,南韓局勢之於對抗中國威脅至關重要,但現在的政治真空可能讓美國分心,削弱其對台灣的軍事與外交支持。北韓挑釁的升高,也可能讓中國在台海問題上找到「模仿機會」,利用混亂測試台灣與國際社會的反應。換言之,中國可能利用南韓局勢,趁空施壓台灣,例如增加軍事威脅、擴大外交孤立或強化對台統戰活動。
特別是川普上任後擬推動的「新關稅政策」若過度刺激中國,那麼台灣海峽的軍事緊張也可能進一步升高,以轉移國內注意力。相較拜登政府強調與盟友的協調,川普高舉「美國第一」的旗幟,可能削弱多邊對中國威懾,從而為後者帶來利多。為此,台灣將被迫加強軍備,同時也需展開更靈活、更多元的外交活動,以發展美國之外的支持。
南韓的憲政風暴,為我們揭示了一個殘酷的現實:當一個國家的內部權力出現真空,影響絕不會僅限於國內,也會波及整個區域的穩定與安全。南韓的亂局提醒我們,維護憲政秩序和民主機制的穩定,不僅是國內治理的基石,更是面對外部挑戰時最重要的核心力量。
南韓戒嚴,對台灣政局的啟示
這不僅是一場鄰國的政治大戲,更是一面清晰的鏡子,映射出台灣在地緣政治、府會關係、緊急權力與司法制衡上的諸多挑戰。
在地緣政治上,台灣與南韓面臨著極為相似的困境。南韓位於美中競爭的最前線,不僅需應對北韓的軍事威脅,還需在美國與中國之間取得外交與經濟的微妙平衡。台灣同樣處於美中對抗的核心地帶,一方面受到中國武統壓力的逼迫,另一方面依賴美國的安全承諾。
當南韓因內部政治危機導致國家治理能力下降時,北韓和中國或許看到了擴大影響力的機會。對台灣而言,這正是值得警惕的情景。當內部政治惡鬥持續不休,對外戰略便無法充分執行,反而可能被境外勢力當作弱點,進而升高安全風險。
而府會關係失衡,正是引發本次風暴發的最後稻草。尹錫悅政府在面對反對黨的種種挑戰時,最後選擇以戒嚴令強行壓制,導致行政與立法機關之間的對立全面爆發。這場衝突讓南韓的民主體制幾乎陷入停擺,也讓國際社會對其憲政穩定產生疑慮。
對台灣而言,類似的隱憂同樣存在。長期以來,基於偏向總統制的運作前提,若非「完全執政」,行政與立法之間的合作屢屢受阻,讓許多重大政策的推動拖延不前。南韓的經驗告訴我們,若府會關係無法妥善調整,最終損害的就是治理效率與人民信任。既然立法院是藍綠對決的主戰場,我們即應積極推動改革包括議事規範,強調審議與透明的重要性,降低惡鬥動力。
長遠來看,我們也應強化公民對民主審議的重視,提升公民在公共議題的判斷力,才能促成選賢與能,減少後續於議事程序的情緒對立。
至於緊急權力的行使,南韓也提供了一個鮮明警示。如前幾年面對武漢肺炎之際,台灣主管機關的權力是否過大,是否毫無限制也曾引發激烈爭議。南韓的經驗提醒我們,緊急權力的行使必須受到更嚴格的規範與監督。這不僅關乎執行效率,更是對憲政秩序的基本尊重。台灣需要在法制上明確規範各項緊急權力的行使標準,避免任何超越憲法的行為,確保權力不被濫用。
最後,南韓憲政危機中,我們可以看見司法是制衡濫權的重要角色。南韓的憲政危機突顯了民主制度的脆弱,但也反映出大法官在維護民主秩序中的關鍵作用。台灣在這方面同樣面臨挑戰──雖然司法機關應扮演獨立的仲裁者,但近期的法律修正調高開會與表決門檻,讓台灣的大法官陷入實質癱瘓的疑慮。南韓的例子告訴我們,司法權對於防止濫權至關重要,台灣需要捍衛司法獨立與專業運作,讓其確實能善盡「憲法守護者」的本分。
台灣作為與南韓發展相似的民主國家,應該從這場危機中學習。民主的韌性不僅來自於選票,更來自於對制度的尊重。我們可以從現在做起,推動更透明完整的議事規範,從源頭減少政治惡鬥;監督緊急權力的行使,杜絕濫用的空間;同時,共同守護司法獨立,確保其成為制度最後的守門人。
這不是為了應對眼前的風險,而是為了在未來任何挑戰來臨時,台灣的民主依然穩如磐石。
註:也有人指出尹錫悅宣布緊急戒嚴本身就違反了憲法和戒嚴法。南韓憲法和戒嚴法規定,只有在發生戰爭、動亂及與此相當的國家緊急事態,並有必要投入軍力維護社會秩序時,才能實施緊急戒嚴。然而,尹錫悅在緊急記者會上提出的實施戒嚴的理由是,在野黨彈劾檢察官、單獨處理預算案,使司法與行政系統癱瘓,但這些是否符合憲法和戒嚴法所規定的條件,還要靜待審理結果。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韓國憲政風暴「神預測」:彈劾與內亂會成立嗎?南韓政局給台灣哪些啟示?》,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在地觀察】南韓「最短戒嚴」鬧劇落幕,民眾對「首爾之冬」有何反應?
作者簡介:
王鼎棫,進擊的公民挑興文化人文法律線主編,東吳、靜宜與世新大學法律學系兼任講師,前法律白話文運動網站主編。喜歡微醺下的寫作與閱讀,參與法白與挑興系列作品外,著有個人書籍《進擊的公民:探索社會議題的法律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