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沒有名字的解放軍訓練,窺探台海趨勢和未來風險

我國海巡署吉安艦監控中國海警1302號船。圖片來源:海巡署
我國海巡署吉安艦12月12日監控中國海警1302號船。圖片來源:海巡署

文字/許詩愷;設計/江世民
數據整理/簡毅慧;核稿/方德琳;責任編輯/張詩芸

134架次軍機、56艘軍艦和海警船,這是中國在本週3天(12月9日至11日)之內以武力騷擾台灣的總數,已和今年(2024)兩場「聯合利劍」大規模圍台軍演不相上下。但和前兩場演習不同,中國近期並未事先公布軍事活動的範圍、目標,也不見「小粉紅」出動宣傳軍威。

有學者形容這是「一場沒有名字」的軍演;也有另一批專家分析,台灣國安系統面對解放軍繞行,依然無法有效說服民眾安心。

除了台海局勢面臨眾多挑戰,當俄烏戰爭、中東烽火持續延燒,各國合縱連橫也隨美國川普即將二進宮,陷入難以預測的新變局。我們如何從這場突如其來、超乎常規的解放軍行動回顧台海趨勢、預測更加詭譎的2025年?

12月10日早上10點,國防部「2025國軍形象月曆」記者會如期召開,但擠滿會議室的國內外記者心思都不在此,國防部也早有預備,提前安排各軍種的高階將領列席,等著一一被媒體點名答題。眾人皆問,解放軍疑似再度進行大型訓練,軍機、艦正密集巡航台灣海峽,他們居心何在?

2024年的台海局勢緊繃,兩岸在2月發生金廈海域執法意外,隨後解放軍於5月、10月分別針對總統賴清德就職、中華民國國慶進行「聯合利劍—2024A、2024B」兩場軍演,模擬封鎖台灣本島。本週自12月9日到11日期間,解放軍則在「未公告」的情況下展開新一波訓練,根據專家研判,解放軍本次的目標不只針對台灣,更是對「第一島鏈」防線施加壓力。

廣告

前兩場「聯合利劍」皆由解放軍東部軍區公告演習時間、區域、項目,並在中國沿海試射實彈;至於12月9日到11日,這場被專家稱為「沒有名字」的軍演,中方僅透過民航華東管理局對外宣布「空域保留區」(Reserved Area)(註),範圍從廣東省至上海市外海,且未說明管制原因。

註:根據正在立法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空域管制條例〉,中方擬將空域分為四種層級:「禁區、限制區、危險區、保留區」,保留區明訂不會實施武器試驗,不過仍是一種空中管制。

一場「沒有名字」的演習 近年解放軍大規模行動分布
一場「沒有名字」的演習 近年解放軍大規模行動分布

國防安全研究院副研究員舒孝煌指出,解放軍本次行動的名義與形式都十分「弔詭」,過去中方不論大小演習都會「敲鑼打鼓」,透過官媒和民間輿論宣傳軍力,試圖打擊台灣民心,近日卻低調以對,明顯是「減少軍事色彩和敏感度」。

由於候任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日前公開表示,他已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完成私下通話,舒孝煌認為,這可能是中方選擇低調的主因。他說,即使兩人表面上友好,回頭仍得各自對內部負責,「我相信習近平絕對不想在這個時候激怒川普,尤其是他旗下鷹派色彩濃厚的國安團隊。」

但中國一方面避免張揚,為何仍選擇在此時出動解放軍?舒孝煌強調,軍事操演絕對不是「臨時起意」,需要事前的縝密規劃,「海軍不會出海航行一下,沒事就回港了,絕對有一個演習目的,只是川習通話後不方便明講。」

舒孝煌判斷,軍演應是既定項目,直到川習通話後才緊急轉彎,「然而演習已經箭在弦上了,他(習近平)不得不發出去。」除了軍事目的,這場不尋常的軍演也透露習近平對內必須維持軍心,又得同時達成威嚇台灣、安撫川普兩項對外目標,政治意涵濃厚。

解放軍演習規模、名義模糊,新灰色騷擾手法釀國內論戰

本次軍演的名義、強度雖和往年不同,但從數據觀察,解放軍近日出動的軍機、艦數數量依舊居高不下。中方訓練第一天(9日)傍晚,《路透社》(Reuters)便轉述我國一匿名國安官員說法,研判解放軍和中國海警局的參演艦艇數量近90艘,路徑從台灣海峽分布至東海、南海。

廣告

「中共不事前宣布,就是要降低我們的警戒心,接續出現在台灣周圍時,讓大家感到措手不及,」國防部情報參謀次長室次長謝日升在10日的記者會上強調,解放軍蹤跡已從台灣海峽外擴到周遭海域,甚至跨越第一島鏈防線,其船艦總數已在台灣東部外海、西太平洋形成「兩道牆」,明顯是為台海衝突進行訓練,模擬「阻止外軍」(註:此處意指美國、日本等友台國家。)馳援台灣。

解放軍操演旨在突破島鏈,軍機、鑑同步行經宮古海峽
解放軍操演旨在突破島鏈,軍機、鑑同步行經宮古海峽

針對解放軍行動,國防部於9日設置應變中心,並同步啟動備戰操演,下令部隊前往各防衛區(戰術位置)實施訓練。不過據國防部每日公布的監測數據,解放軍軍艦、海警船數量明顯低於「90艘」數字,謝日升並未正面回覆,僅口頭提及「數量非常驚人」。

謝日升說明,路透社的資料來源並非國防部,應是鄰近國家所監測的船艦數加總,若國防部對外提供的數據和90艘有落差,是因為共艦出沒在國軍示意圖(劃設範圍約台灣島四周100~300公里)以外的區域。

由於中國並未循往例公告軍演內容、國防部須對軍情保密、各界研判的演習範圍又是歷年最大,9日至11日期間,解放軍本次行動的虛實成為軍事圈爭論焦點。

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退伍艦長張競便撰文質疑「現在是說故事比賽」。張競認為,兩岸現行的民航法規中都沒有明確提及「空域保留區」(Reserved Area)一詞和軍事相關,況且上海沿海在11月底也有類似範圍、高度的空域管制,應是為民航測試所設,和軍事演習的關係不大。

美國在台協會(AIT)則在解放軍行動結束隔天(12日)向媒體回應,定義其程度「已與大規模軍演相當」,符合中國近年於台海、東海、南海等地升高軍事部署的趨勢。但AIT也清楚聲明,美方「不認為」解放軍本次行動是針對賴清德近期的出訪行程。

2024年解放軍於台海大規模
行動一覽
2024年解放軍於台海大規模 行動一覽

從數據與路線分析,解放軍本次訓練有何企圖心?

「演習的目標是提升實戰能力,即便低調進行,也不能輕忽其背後的戰略意圖。」綜觀中國本次一反常態的作法,舒孝煌強調,儘管解放軍未掛載實彈、未大張旗鼓宣傳,但習近平仍可藉此檢驗解放軍的指揮系統、作戰計畫以及海空協調能力,「軍艦出去繞一圈,擺陣型也是在練。」

若以台灣、美國視角觀察,解放軍本次行動另一意涵是對外展現「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註)的能力。舒孝煌表示,「美日等國是否協防台海」是中國侵略台灣的最大變數,雙方的決戰區不只台灣海峽,也將波及第一島鏈、中國東海和南海等區域。

註:軍事術語,意指掌控戰區的內外移動權,阻擋他國的友軍「介入」戰區,或在該戰區內「拒止」他國本身的部隊部署。

舒孝煌判斷,中國本次將管制區往北劃設到上海外海,便透露中國將該區域視為防衛要地,「解放軍試圖封鎖台灣,事實上他們自己同樣擔心這個問題(指中國沿海遭封鎖),因為中國目前的生命線也倚賴海洋。」

與之相對,美國加強關島駐軍、向菲律賓借用軍事基地、督促日本建設離島防空,近期還放行澳洲建造核子動力潛艦,舒孝煌認為「全都是為了封鎖中國擴張」;而解放軍船艦數量雖不斷增長,目前仍缺乏突破第一島鏈封鎖的決定性能力,中方才需要趁和平時期以演習模擬。

「就像習近平常常說,仗在哪裡打,兵往哪裡去,」舒孝煌指出,解放軍試圖突破第一島鏈已是近年的明顯趨勢,自2022年美國眾議院前議長裴洛西訪台,中國展開首次「圍台軍演」後,習近平就開始對台海鯨吞蠶食,也不斷挑戰美、日態度,「10年前大家都認為不可能,現在沒有人敢如此斷言了。」

至於本次解放軍行動的後續效應,舒孝煌預測,中國曾在10月突襲宣布「聯合利劍──2024B」軍演開始,但一天內又迅速落幕,可見解放軍已有快速動員能力,再加上近期事件雖然表面低調化,實則為長期的戰略目標積累經驗,未來解放軍的行動可能更加頻繁且多樣化。

此外,兩岸自2月的金廈海域執法意外後,中國開始積極動用「海警」靠近台灣各島,成為解放軍正規部隊之外,另一種在灰色地帶騷擾台灣的方法,本次「沒有名義的演習」也可見海警船再度包圍金門。

中國海警船再度包圍、進入金門禁限制水域
中國海警船再度包圍、進入金門禁限制水域

今年3月,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揭仲接受《報導者》專訪時便提及,中國海警對台、對金門的行動是「建立執法事實」,並強化中國對台灣的主權訴求。隨後5月、10月的「聯合利劍──2024A、B」兩場軍演,海警更成為封鎖台灣的一環。

不過揭仲近期也公開提醒,本次國防部、國安體系面對解放軍行動時,對媒體與公眾的說明缺乏「具體佐證」,未來應提出更詳細的航跡圖、地圖監測數據等資訊,否則將減損我國政府的公信力,更恐造成民眾對外在威脅逐漸無感。

更加詭譎的2025年,北約實力、日韓關係成台灣生存關鍵

2024年底全球局勢驟變,朝鮮派兵支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中東以巴烽火未歇,敘利亞內戰卻同步再起,韓國總統尹錫悅甚至主導一齣「史上最短戒嚴」政治風波。各界專家研判,所有變局的潛在因素,都和「難以預測」的川普即將上任有關。

中國雖未直接參與俄侵烏戰爭,但仍靠能源、軍工業合作輔助俄羅斯持續作戰,兩國也在11月底進行「聯合空中戰略巡航」,騷擾日、韓海空域,日本防衛省近期更首次監測到俄羅斯潛艦穿越台海與太平洋之間的重要動脈「宮古海峽」

2024年11月29、30日,中俄聯合軍機、艦行動軌跡
2024年11月29、30日,中俄聯合軍機、艦行動軌跡

舒孝煌說明,中國暗助俄羅斯,不斷拉攏俄羅斯協助騷擾「印度─太平洋地區」,檯面上則謹慎避免涉入俄侵烏戰爭,以免激起歐洲的制裁力道,在此背景下,「中俄並非完全一致的聯盟,雙方依然存在各自的利益分歧。」

「中國畢竟不是像朝鮮、伊朗等,已經退無可退的國家,習近平還要餵飽13億人的肚子,必須兼顧經濟發展,行動會受此牽制,」舒孝煌分析,中國近年積極對第三世界國家輸出無人機、飛彈零組件,可見中國不只向美國爭霸,也對俄羅斯的領導地位抱持野心。

今年川普在選舉前後都不斷放話,要求盟國加強防衛能力,舒孝煌則研判「印太地區仍是美中直接博弈的主戰場」,未來歐洲會在川普壓力下,被迫提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的軍事實力,自行面對俄羅斯威脅。

回到亞洲,舒孝煌認為,日韓政局穩定也是重要的一步棋,尤其兩國存在許多歷史矛盾,若能有效緩解衝突,進一步提升雙邊合作,將促成美國的印太戰略更穩固,也變相有助於台灣。

國際局勢將進一步朝「兩大集團」對抗發展,不過和冷戰相比,如今中俄陣營潛藏內部分歧與不穩定性,將使對抗格局更加複雜,舒孝煌說:「未來美國的首要之務,就是讓各區域有能力自主防禦,他們才能集中注意力應對中國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