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航旅客量創新高 但航空業利潤承壓人才供需失衡

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的中國國際航空公司的飛機。 (2009年8月20日)

台北 —

2024年,中國民航旅客運輸量達7.3億人次,創歷史新高。然而,在經濟增長放緩、消費預算減少和國際航線恢復緩慢等多重因素影響下,儘管客運需求強勁,中國航空業卻面臨“量升價跌、增收不增利”的困境。同時,業界的人才供需不平衡問題愈加凸顯。

民航破紀錄之年:表面繁榮掩蓋獲利難題

中國民航局1月3日發表數據顯示,2024年全年旅客運輸量較去年同期增長18%,部份中國傳媒稱為“民航破紀錄之年”。然而,儘管整體運力提升,航空公司獲利能力卻持續下降,出現“飛得更多,卻賺得更少”趨勢。

《21世紀經濟》1月7日報導,中國出入境需求持續釋放,國內線供需結構優化,隨著免簽政策加碼,國際線可望改善航線收益端。中國官媒《央視》1月9日指出,北京、上海旅客吞吐量破億,國際客運航班恢復至2019年的84%。 2024民航全產業年減192億元,基本達到盈虧平衡。

中國三大航空公司的業績數據揭示了整個中國民航業的現況。從中國三大航司第三季報來看,因客運需求維持旺盛,前三季總營收年增,淨利年比2023年,中國國航增長72 %、南航增長48%、東航虧損減少94%。但值得注意的是,三大航司上半年前兩季皆呈現虧損,單看第三季淨利年比,中國國航-2.3%、南航-23.8%、東航-28.1%。

據航空分析公司睿思譽(Cirium)12月6日發表2025航空運力分析,中國三大航司第三季綜合營業利潤率僅1-2%,凸顯各航空公司目前更加關注恢復運力而非提升盈利能力。

價格戰加劇:民航票價“賠錢賺吆喝”

位於浙江、曾任飛行員的小紅書航空部落客王先生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指出,中國現在航班數量和運輸總量上揚,但計算“每飛行一公里能賺到錢”的淨利潤卻在下降。

王先生表示,在中國經濟整體發展減緩,收入不理想的大環境下,老百姓降低出行預算、也迫使航空業內卷。

他對美國之音說:“沒錢的情況下,大衆的出行的意願降低點,國內的航空公司通過低價來吸引旅客來出行,國內的航線基本上都是不賺錢的,最主要的是依靠的是洲際的商務旅客、還有洲際的貨運來賺錢,不賺錢的話,西方的航空公司是不願意來跑中國的一個航線。”

王先生直言,西方航空公司陸續停飛往中國的航線,關鍵原因是中國航線票價非常便宜,多數航空公司純收益不斷下降。

王先生舉例,上海到莫斯科現在票價低至人民幣3,000元(約410美元),上海到悉尼低至2,000元(約270美元),他形容“是‘賠錢賺’的不正常現象”。美國之音實際對比,中國籍航司相同航線票價低至外國籍航司的1/3。

《財經》12月20日點出中國民航票價水平降低,航空公司“增收不增利”。根據出行平台航班管家數據,經濟艙平均票價較去年同期下降12.1%,相較疫情前的2019年減少3.8%。

因業界規範婉拒透露全名的林先生是執飛美洲航線的中國機長,他也指出經濟大環境差,迫使航司打價格戰、虧本經營,甚至出現幸福航空拖欠飛行員工資的極端情況。

林姓機長告訴美國之音:“(運量增加)需求其實他是被低利潤帶動起來的,航空公司會和高鐵去搶市場,如果在票價差不多的情況下,那大家一定會選擇坐飛機。低票價對航空公司的生存是不利的。在獲利不夠的情況下,他(機組人員)獎金、薪水的話就會少一點。 ”

地緣政治與政策影響:國際航線復甦艱難

地緣政治局勢也影響營運成本,林姓機長舉例美中航線從原先北極直飛轉向繞飛日本和加拿大空域,航程至少多兩小時。加上美中關係緊繃,貿易、交流、留學等國際旅遊需求減弱,旅客量不足、成本提升無法獲利,歐美航司取消部分中國航線,預期2025年的國際航線恢復有限。

曾任飛行員的小紅書航空部落客王先生也指出法國航空、美航、漢莎等西方航空公司取消中國航班,俄烏戰爭與西方制裁導致俄羅斯關閉空域,西方航空公司必須花更多燃料、人力和時間成本維持中歐或中美等長程航線。

2024年至少有七家航空公司撤出中國。英國OAG航空旅行數據公司12月23日報告顯示,中國與北美的航空運力大幅下降77%,從2019年68條航線銳減至2024年的31條。

英國倫敦潘西恩宏觀經濟譫詢公司資深中國經濟學家林浩波(Kelvin Lam)分析,除了地緣政治因素導致中西航線銳減外,更關鍵因素是中國政府積極推動國內觀光的政策。

他指出,在當前中國微觀經濟形勢下,內需消費市場疲軟,政府透過促進國內旅遊,將人民留在本地消費以提振經濟,因此帶動了國內航空運輸需求以及機票低價競爭。

“中國的政治宣傳提倡民眾聚焦國內旅行,所以國際旅行需求減少。中國的戰略政策之一是減少境內遊的差旅開支和交通費用,當航空公司運力不斷增強、票價降低,如果成本相同,結果就是利潤更低,” 他對美國之音說。

然而,在中國國內城際移動的需求提升後,林浩波說,航空公司不僅面對產業內部競爭、也面對替代交通工具的競爭,因為疫後民眾出行行為改變,加上消費力下降,城際交通會選擇高鐵或開車自駕,替代搭飛機旅行。

林浩波也表示,雖然中國航司積極擴大國際航線運力,但並不代表能獲得更多國際旅客,因為歐洲和中國的商旅需求仍非常疲弱,且中國經濟持續放緩,航司能賺取高額利潤的頭等艙、商務艙等級的旅客降低,收入越來越少,若營運更多長程航線,將會蠶食更多利潤。

航空人才供需失衡:營運壓力下的隱憂

在中國在航空運輸需求成長的背景下,業界卻面臨飛行員儲備過剩和空服員離職率上升的雙重困境。

根據《空中巴士全球服務預測報告》(Airbus Global Services Forecast 2024-2043),中國未來20年將有47.8萬專業人力需求,包括技術人員、飛行員及19萬名機組人員。

林姓機長認為,中國航空業的現況是機務和飛行員的人才供過於求,每家航空公司都積壓很多飛行學員等待改裝訓練、副駕駛排隊升訓機長。但因為營運成本並無晉升空缺,導致許多飛行員待業。

而航司普遍策略是空服員的工作量上升,工資卻沒有增加,林姓機長說:“航空公司現在不太願意招新的人進來,傾向於讓現有的員工多幹點活,可以降低用人成本。”

位於山東、空服員退役的蕭小姐表示,客運需求成長、航司利潤下滑,不僅影響空服員薪資發放,服務量體變大也加重工作負荷。

蕭小姐指出,空服員疫情期間一個月飛20-30小時,現在增飛到將近100小時,讓多數空服員非常疲憊,也造成目前空服員的高離職率。

蕭小姐對美國之音說:“飛國內的話,後艙乘務員一個月的工資頂多頂多拿到8,000-1萬,乘務員的工資沒有漲過,漲了那麼一點點杯水車薪,一個是公司賺不了太多的錢,沒有辦法給薪資,機票便宜了,高鐵的便捷對航空是打擊非常大; 再一個就是現在飛機普遍了、當乘務員也普遍了。”

她也表示,由於飛行資歷需累積考核,而航空公司招募的新人多屬後艙乘務員,人力供過於求,出線缺少頭等艙、商務艙乘務員和乘務長的人才斷層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