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會是擊鼓傳花嗎?

歲末年終,人工智慧發展卻不見歇停。12月5日,美國人工智慧晶片巨頭Nvidia與越南政府簽署協議,準備在越南成立人工智慧研發中心與數據中心,希望為促進人工智慧在越南的運用奠定基礎。

同時間,在美國,OpenAI開始的Shipmas新功能、新產品演示,推出了影片產生工具Sora及寫作和編碼產品Canvas。Google怎麼可能甘拜下風,立刻在12月11日推出了一款名為Gemini 2.0人工智慧模型,還搭配了兩款由這個模型驅動的人工智慧產品Astra和Mariner。它們可以代替用戶採取行動,其實這就是現在夯的不得了的「Agentic AI」(人工智慧代理)。

確實,2024年都要結束了,但人工智慧的熱潮完全沒有冷卻,11月20日黃仁勳在Nvidia的業績發表會上大聲強調最新一代GPU Blackwell將訓練出更強大的新一代模型;12月10日,他就風塵僕僕來到越南,一樣的招數,一樣在街頭大排檔和越南總書記勾肩搭背吃起了路邊攤,但事實上,Nvidia最近的股價有點欲振乏力,這個超級Sales好像有點氣喘吁吁了。

為什麼?答案很簡單,雖然新產品一個接一個出爐,雖然人工智慧仍是各個論壇峰會的核心,但大家對人工智慧的質疑聲愈來愈大。儘管這個世界確實有一些商業模式被人工智慧顛覆了,也有很多企業開始大規模採用人工智慧,但所有跡象顯示人工智慧確實還在一個早期階段。

更多人想問的是,為什麼一大批科技巨頭追捧掩蓋不了這樣一個結論:「人工智慧到底怎麼賺錢?」大家最不願面對的現實就是,目前我們看見的產品和希望達成的產品相去甚遠。聊天機器人沒有明確的貨幣化途徑;人工智慧編碼和客戶服務,或是所謂進階版的人工智慧搜尋等,更像是產品導向的升級迭代。人工智慧到底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幫助企業創造收入沒人說得準,光是聚焦在可以削減成本說服力真的不足。Goldman Sachs最近一份研究報告公開質疑生成式人工智慧:「支出會不會已經太多,收益卻是太少?」

現在的情況是,雲端業者確實有營收支撐,然而做模型與應用的開發者還沒有明確的營收來源。所謂的人工智慧獨角獸,更是幾乎沒有營收,最大的問題就是「消費者不付錢,企業還在猶豫」。

目前為止,ChatGPT雖然號稱有3億活躍用戶,但重度使用者僅有5千萬。沒錯,人工智慧大語言模型確實是個好技術,但這個技術必須找到可以從中收取費用的可落地應用場景。但對企業來說,因為正確性、資安及人才等考量,誰敢真的將所有數據丟到雲端?且真正需要用到AI的人有那麼多嗎?

現在矽谷開始把希望寄託在人工智慧代理。但人工智慧代理也沒有想像的那麼美好,原因有3個:一是數據,和從網上抓取資訊回答問題不一樣,代理需要有關任務怎麼執行的數據,但可拿來做這個訓練的數據更難取得。第二個問題是信任,人工智慧代理能不能在一定預算內完成任務沒人敢保證。最後一個問題當然是成本,人工智慧代理需要更複雜的模型,還需要大量的記憶體與運算能力,其代價變得更加昂貴。

沒錯,現在的人工智慧資本支出看似有著科技巨頭和資本市場在強力支撐,龐大的電力需求也有各國政府不計代價在支持,但隨著人工智慧相關股價的上漲乏力,它到底是擊鼓傳花還是下一個科技革命,現實發展很快會將答案告訴我們。

(作者為創投合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