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進外科小組 將手術室拉到前線

國防醫學院衛勤訓練中心學員演練戰傷救護,將傷患後送醫院。(本報資料照片)
國防醫學院衛勤訓練中心學員演練戰傷救護,將傷患後送醫院。(本報資料照片)

為因應戰爭或重大災難,傷患無法立即後送或醫院量能無法負荷,國防部軍醫局規畫建置「前進外科小組」,將手術室拉到前線。台灣外科醫學會外傷委員會主委林恆甫24日表示,大型災難發生時,外科醫師可以攜帶簡易裝備到現場附近的適合場所,執行搶救性的手術,讓病人初步穩定,爭取後送時間。

林恆甫表示,「前進外科小組」是衛福部外科韌性計畫的一環,初期是加強外科醫師的基礎能力,接著是成立「備援手術室」,他指出,現行規定下,外傷患者可由緊急救護技術員執行包紮固定等處置,高級救護技術員可執行氣管插管,但輸血、輸液、切開傷口則須由外科醫師執行。

林恆甫說,台灣醫院密集,後送距離很近,一般情況下只要「跑快一點」就沒問題,但若發生超過醫院應變能力狀況,例如斷水斷電、病人量過大等,甚至戰爭,就可能需要派「前進外科小組」至現場緊急處置。

軍醫局和外科醫學會、外傷醫學會目前合作辦理相關課程訓練,林恆甫說,首先從急重症外科系開始,目標是讓全台所有外科系醫師都具備一定能力。另小組需要使用攜帶式裝備,例如開刀用的燈、內建電池的手術刀,都是未來整備重點。

台灣外傷醫學會前理事長簡立建也指出,「前進外科小組」是外科的延展,不只在醫院做精緻的手術,而是做「救命」的處置,例如地震導致數百人骨折,可能被壓了好幾天才救出來,現場可能沒有電力,更沒辦法消毒,只能用最簡單的器械進行截肢,以保全病人性命。

簡立建提到,美國軍隊醫學發展很發達,外傷患者照顧能力非常強,在常規情況下,患者進入手術室90秒就能執行開胸並夾住主動脈;烏克蘭受戰爭影響,很多醫院缺電、缺水,醫療資源缺乏,於是由行動外科小組做救命手術,再後送至鄰近的波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