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得健康、快樂,就是好運動,但別忽略常見3種運動傷害
為了預防疾病和保持身體健康,必需養成固定的運動習慣,然而運動傷害在日常生活中幾乎是無所不在,常見的原因有二,其一是外力性的撞擊,常常是激烈運動造成的創傷,傷害通常是突然發生的,在發生的時候會立刻感受到疼痛和水腫。
根據體育署公布的統計資料,國內現今常規性運動人口約33.6%。
可得健康、快樂,就是好運動
台灣運動醫學會榮譽理事長、長庚大學骨科副教授、羅東博愛醫院執行副院長葉文凌指出,根據全球國際運動聯盟(GAISF)定義,運動必須包含4大元素:需有競賽成分、須對生命無害、不必依賴設備但是有例外,以及不必依賴運氣成分。
葉文凌認為,運動可以是依靠身體力量,如伏地挺身、重量訓練;依靠心智能力,如圍棋、西洋棋;依靠協調能力,如撞球;依靠機械力,如賽車;依靠獸力,如馬術等;當然其中存在許多須與時俱進者,如電競即是。
關於運動的定義,一般群眾追求的只是流汗、娛樂、交流;廣義來說,可以得到健康、快樂就是好運動。
運動傷害以慢性的居多
基本上,運動仍是追求更快、更高、更遠,且往往需有勝負,所以體適能負擔及與對手接觸在所難免,因此自然衍生出運動傷害。
葉文凌表示,運動傷害是指從事休閒運動、競技運動、體適能活動造成的傷害。一般來說,僅限於身體及肢體活動造成的傷害,可以分為急性運動傷害與慢性運動傷害;根據臨床上統計,急性運動傷害約占30%,慢性運動傷害約占70%。
慢性運動傷害又屬於過度使用症候群的一種表現,通常慢性運動傷害被視為等同於過度使用症候群;但是,過度使用症候群代表重複使用同一動作,造成軟組織或者相關組織的病變,其中動作一詞未必與運動定義相符合;不過,過度使用症候群患者,仍可於運動醫學科門診就醫。
急性運動傷害則是指,單一一次的強烈刺激,不論內生性或外來的傷害刺激,造成身體組織受到損傷引起的急性運動傷害,因身體活動使組織器官破壞的現象,特徵是受傷者常可以很清楚的記住,造成傷害時所從事的活動、時間及地點。
急性運動傷害來自與其他選手的身體接觸,或是與用具、設施的接觸,受到強烈的外力而產生的突發性身體損傷,常見包括:骨折、脫臼、扭傷、碰撞傷、挫傷、拉傷、斷裂傷、韌帶損傷等,幾乎身體所有部位都可能發生。症狀包括疼痛、腫脹、發熱、發紅等。
第一類:硬組織傷害
硬組織傷害主要是指骨骼及牙齒。骨骼傷害一般叫骨折,骨折定義是骨皮質的延續性中斷,骨骼有分為長骨、短骨、扁骨、不規則骨,並非只要照一張X 光片,就可以正確診斷。
葉文凌說明,骨折可以是完全骨折或是不完全骨折,尤其是兒童或青少年,其骨骼含較高比例的蛋白質及水分,較低比例的無機物,因此骨頭的彈性較好,可以容忍較大的外型變化,而不會完全斷掉,相對的骨折復原較快,也較少需要手術給以內固定金屬物固定。
但是成年人的骨折,完全是另一回事,治療需考慮骨折部位、型態,例如:哪根骨頭骨折,骨折是單純或粉碎、幾何形狀、有無影響關節面、特殊部位等,也需考慮有無開放性傷口,若是開放性骨折影響較大,而神經血管傷害與否也會影響治療流程。
成人骨折還需評估軟組織的狀態,包括:有無疾病、傷口、局部組織受創程度、是否接受過手術及放射性治療等。另外,是否有其他共同傷害,如頭部外傷、腹部外傷等,尤其是合併關節損害時,必須要特別小心處理。
骨折治療還需考慮性別、有無系統性疾病、治療狀況、抽菸、喝酒、衛生狀況,以及,受照顧狀態。
還有一種骨折為壓力性骨折,主要發生於青年人的過度使用,造成長骨刺或是特定骨骼不完全且慢性的骨折,多數只要貼紮、減少活動量或休息,即可以緩解,極少數才需要手術治療。
第二類:軟組織傷害
軟組織可分為肌肉、肌腱,以及關節內構造,包括:關節內軟組織、各式關節內韌帶、軟骨、半月板、關節囊、旋轉肌、唇盂、關節內肌腱、相關關節附屬構造等。
軟組織傷害可分為微傷害及顯著傷害,微傷害是指挫傷、擦傷、裂傷,顯著傷害則是會造成中長期運動失能的狀況。
葉文凌說明,任何傷害都會引起急性發炎反應,M2巨噬細胞會受到激發,之後傷口才會癒合,若是進入慢性發炎則癒合不易;基本上,傷口最後都會變成疤痕組織,因此在受傷第一天時,減少發炎反應的步驟及藥物,都應適當使用。
微傷害的處理重點為減少發炎及傷口處理,傷口處理以清創及保濕為重點,傷口必須在第一時間予以關閉,以減少次發性感染的問題。預防更是重中之重,舉例來說,容易起泡及擦傷處須適當防護,調整不良配備及鞋襪。
◎肌肉傷害
肌肉損傷由輕至重可以分為3級,基本上治療是以恢復功能性肌肉為原則,第3級損傷,或是斷於骨骼附著點及肌肉肌腱交接處,就需要手術修補;但傳統手術縫合已經不夠,必須考慮予以細胞治療,甚至於加上細胞支架才行。
◎肌腱傷害
肌腱是血液循環極差之處,但是往往承受巨大力量,因此微小傷害是十分常見,常見的關節內肌腱傷害,包括:肱二頭肌、踝關節腓腸肌腱傷害。如果熱身及放鬆運動習慣不良,肌腱傷害十分容易累積,輕則慢性疼痛,中則鈣化,重則斷裂。
葉文凌指出,肌腱傷害中又以阿基里士腱斷裂最為常見,好發於35至45歲之間,治療可以關節鏡微創手術修補,再也不必開腔破腹,根據執行300多例手術量,感染率僅約1%,且無不癒合者。
◎關節外韌帶傷害
韌帶存在於關節,是連結骨頭的結締組織構造,可分為關節囊增厚及十字韌帶,前者如踝關節的韌帶,功能相對較弱、癒合力較好,受傷後恢復也較快。
常見包括:膝關節外側韌帶、踝關節韌帶、髖關節及骨盆韌帶等,因位置不同及強度不同,而有極大差異,治療也差異極大,需要經過專科醫師評估。
◎各式關節內韌帶傷害
以十字韌帶斷裂最常見,手術效果良好,但重點是手術時間別太長,一般熟練醫師可在30分至1小時內完成;手術時間過度冗長,往往會造成肌肉微傷害,後續肌肉萎縮是十分難恢復的。
後十字韌帶斷裂漸多,主因是機車車禍造成,手術須以雙股韌帶重建手術才會有85至90%滿意度,否則效果不好。
◎關節內軟組織傷害
最常見者為髕骨後脂肪墊炎及內側皺襞症候群,好發於過多跳躍、反覆屈伸膝蓋的運動;一旦症狀無法緩解,即須關節鏡微創手術。
◎軟骨傷害
軟骨可分為水晶軟骨、彈性軟骨和纖維軟骨,軟骨傷害最常發生在膝蓋,剛開始感到膝蓋僵硬,下樓梯漸漸有困難,接著蹲不下去、跳躍感覺疼痛。
由於軟骨無血管、無神經、只有1%的細胞,受傷之後十分不易癒合,治療需視軟骨傷害深淺及大小而定,對於小面積且較淺的傷害,可改變運動、減肥;面積大於1平方公分,且為深度的傷害,須以軟骨移植較佳。
◎半月板傷害
膝蓋受傷約有40%會半月板破裂,膝部的扭轉及壓迫運動,例如:打籃球、足球、滑雪,都是為高風險群,手術治療應儘可能保留半月板,拖延只會加重半月板及軟骨損傷。
◎關節囊傷害
主要是肩關節及較小關節,膝關節脫臼時,關節囊也會受到不等程度的傷害,受傷後容易沾黏,功能也不容易恢復。
◎旋轉肌傷害
旋轉肌群是穩定肩胛骨的重要肌群,負責肩部旋轉、上舉、外展等動作,旋轉肌傷害常見於棒球員,羽球、排球、游泳等,需要經常將手臂高舉過肩的運動。
病患主要是60歲以上較多,多數是本來岌岌可危,再加上一點外力就斷裂;而年輕人則往往合併肩關節脫臼,仍是以微創關節鏡手術治療為主。
◎肩關節唇盂傷害
肩關節唇盂傷害可以是上半部或前半部,上半部傷害主見於投擲運動,以投手最多;前半部傷害主要是合併肩關節脫臼,以微創關節鏡手術治療為主。
◎相關關節附屬構造傷害
例如:網球肘、臏骨前滑膜炎、肘部滑膜炎等,滑膜炎是以微創關節鏡手術治療為主;若是肩峰關節脫臼,需依受傷程度決定治療方式。
第三類:過度使用傷害
根據文獻統計,過度使用傷害的發生機會,是每1000小時運動會有3.9次傷害,根據運動種類及姿勢而發生不同的運動傷害,主要包括:腰痛、網球肘、足跟痛、肩頸疼痛等,特徵為疼痛僅限於患處,依病患的運動傷害程度而影響活動。
葉文凌提醒,避免當個過度激烈的周末運動員,是最佳的預防作法,治療首重於預防,充足且良好之熱身及放鬆運動。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受傷到底該先「冰敷or熱敷」? 醫授「3點評估」加速恢復:O小時內先冰敷
·扭傷「做1動作」更快消腫!復健科醫認證 3個簡單訓練強化腳踝、防二次扭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