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船保證 海鯤潛得下浮得上
國造潛艦7艘後續艦的預算,應一次編足或分階段編列?朝野意見分歧。台船董事長黃正弘6日表示,造艦計畫一定要持續,至於是否分階段編預算,「台船沒有意見」,因為首批就是簽約造2艘;他強調,若分階段編列預算,計畫書須退回重編,造艦時程勢必先中斷。台船總經理蔡坤宗則認為,最好是一次編足7艘預算。
海鯤號預計4月海測 11月交艦
台船公司昨天在台北、高雄各辦一場媒體交流會,籲請國人支持潛艦國造政策與預算。黃正弘說,首艘潛艦海鯤號預計4月進行海測,11月可望順利交予海軍。
海軍規畫後續艦將以「2+3+2」批次建造,國防部長顧立雄在立法院說,第一批先造2艘,以海鯤號為構型。但國防部已對7艘後續艦預算,編列2840億餘元,計畫期程為2025年至2038年共14年,今年是首年度,經費編列19億9600萬餘元,已獲立院國防委員會初審通過,但後續仍要送朝野協商,部分在野黨立委主張應分階段編列預算。
黃正弘說,預算若分階段編列,代表目前計畫書會被退回重編,等於明年再審預算,計畫就中斷了,若先做2艘,價錢是否要重新計算?台船希望整個計畫要延續,不能被退回。
黃正弘強調,台船海昌團隊共800多人,蓋了海昌大樓,買了很多潛艦專用設備,若後續艦預算未通過,海昌團隊可能被迫解散,所有設備與廠房就浪費了。
後續艦規畫採2+3+2艘分批建造
黃正弘並說,廠商現在知道台船有能力造潛艦,有些良好的國外設備商已開出很好價格,願意與台灣簽「前置合約」,也就是先下訂單,廠商就開始備料,這些設備較複雜,做好大概要1、2年,可配合台船期程交貨,若後續艦預算卡關,台船與廠商簽「前置合約」,就無法變成正式合約,以後要再向廠商買裝備就有困難。
蔡坤宗補充說,先編列2艘預算,不代表未來還會有後續5艘潛艦,廠商報價時也會納入風險成本,因此對台船來說,預算編列「最好是7艘」,才有延續性,至於計畫期程是要14年或更長,可以討論。
軍事專家揭仲則表示,海軍確應增加潛艦數量,但國造潛艦原型艦尚在泊港測試,國防部就要一次編列長達14年、2840億的後續7艘量產預算,所持理由嚴重缺乏說服力,而且就算台船公司與外國供應商一次簽完7艘所需關鍵零組件的採購合約,但所有涉及敏感、遭列管的品項與技術,還是要在實際出口時取得出口國政府的輸出許可,而這些輸出許可都有期限,絕無可能一次發給效期長達10年的輸出許可。
專家認1次編足預算理由難服人
揭仲也指出,後續7艘潛艦的構型都還沒確定,且量產型第二、三批潛艦在構型及部分零組件,預料會與第一批的2艘後續艦存有差異。因此向國外採購時,仍須分批下單,不可能在第一年預算通過後,就進行後續7艘所需關鍵零組件的採購作業。揭仲建議,行政部門應先釋善意,同意將「潛艦國造量產預算」修改為分三階段編列;在野黨則同意不大幅刪減114年預算,讓首批2艘的建造能有更多除錯空間,以便替後續的第二批、第三批量產計畫,奠定良好基礎。
外界曾質疑海鯤號是否「潛不下去、浮不上來」? 蔡坤宗表示,海鯤號的重量控制得非常準確,去年2月自海昌工廠移至乾塢,去年7月出塢至一號碼頭進行泊港測試,現又自一號碼頭浮移至乾塢,3次的重量誤差都在0.5%以內,另已通過傾斜試驗等,絕對「潛得下、浮得上」,安全與性能不會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