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毒物無解藥 救治重除汙
今年9月台東賓茂部落族人,食用小米粽後集體食物中毒,釀多人死傷,之後檢出劇毒農藥有機磷托福松,並使用解毒劑救治。中毒事件總是來得又急又猛,臨床判斷需要抽絲剝繭,醫師指出,首要救治關鍵在於「除汙」,減少病人吸收毒物,才是保命關鍵。
馬偕紀念醫院急診醫學部急診毒物科主任蘇昱彰表示,馬偕醫院2017年成立毒物中心,共關注5大面向,包括農藥、氰化物等化學毒;蜜蜂、蜈蚣、中草藥等生物毒;以安眠藥為大宗的藥物過量中毒;隨著人口高齡化而需重視的老人毒物;以及近年備受大眾關注的食安議題。
曾在急診第一線服務的義大醫院重症醫學部外科加護科主任陳思穎說明,臨床上會透過詢問病史、理學檢查來釐清病人中毒的種類,例如家屬是否有帶空罐或正在服用的藥物,以及病人有無中毒症候群。
蘇昱彰舉例,中毒症候群可能出現瞳孔縮小或擴大、皮膚潮溼或乾燥而無法發汗等症狀,醫師要由這些症狀去判斷是否有中毒可能,例如台東小米粽案為有機磷中毒,臨床上會出現口鼻分泌物增加、呼吸有大蒜味等症狀。
蘇昱彰強調,毒物範圍非常廣泛,僅少數有特定解毒方式,也就是絕大多數都沒有解毒劑。臨床上會使用支持性療法,例如給予靜脈點滴,供應病人水分和症狀治療藥物,或是針對呼吸喘、缺氧病人,給予氧氣支持,給身體充足的代謝時間,慢慢處理掉體內的毒物。
陳思穎指出,當收治懷疑中毒病人,首要處置方式是「除汙」,減少病人吸收毒化物,也避免急救人員被汙染,第二是維持基本生命徵象,第三才是評估是否有適合的解毒劑。
陳思穎認為,成本效益考量下,不可能每家醫院都要儲備所有種類的解毒劑,治療重點在於第一時間除汙保命,之後再從他院調撥解毒劑,或是轉院治療,都可以再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