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散記/張成志
張成志
小雪第二天,搭乘開往大理列車,開啟六天學習之旅。題記。
◆蒼山石門關
蒼山石門關,位於大理州漾濞縣蒼山西鎮金牛村。西元1639年三月二十一日,明朝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曾遊歷至此,在這裏停留了兩天。
遠看,兩棵門柱撐天杵起,相互對歭,形成一道天然的大門,守護著兩座巍峨雄偉的高山。清晨,順著兩柱之間看過去,兩山主峰已被白雪包裹,在晨光照耀下,耀眼的白,展示出蒼山的童話。將目光緩慢往山下移動,便是一片綠色的海洋,這可是深冬啊!淡綠的遠山,映襯著近處的濃綠,大自然便呈現了非常美妙的層次感。淡淡的煙嵐或纏綿於危聳的怪石,或輕拂在懸崖上挺拔的勁松上。因了這一道石門,整座山因此顯得神秘,要不是身旁熙來攘往的人群,還以為自己早已步入了仙境。
走進石門,門柱筆直,直插雲霄。小道貼著山崖蜿蜒,將一群又一群人引向未知的風景。轉身東望,白雲隨風飄蕩,山隨雲移,人隨風飄進了神秘的山谷間,定睛,是陡峭的岩石上艱難生存的一些灌木,偶爾可以岩鷹的身影,像極了一道閃電,很快就只有它留給你的刹那背影。谷間傳來嘩啦啦的流水聲,順著水聲傳來的方向望去,一股清澈的山泉從谷中沖出,突破重重障礙,形成瀑布奔流直下,勾勒出一幅美麗迷人的山水畫,使人心曠神怡。
谷間架設淩雲棧道,全長1550米,其中有玻璃棧道80米,最高垂直高度170米,棧道一分為二,通常是左邊上,右邊下。在棧道中增設著休閒臺,方便遊客觀景,拍照留念,打卡。所有的棧道經過匠心設計,既能讓遊客感到驚心動魄,也符合安全規範。遊客行至棧道後,都嚇得不輕。沿著左邊棧道前進200餘米,有一個寬大的休閒臺,其左邊是玻璃棧道。玻璃棧道架設在筆直山壁中間,俯身往下看谷底,全身毛骨悚然,小腿發軟。在攀越玻璃棧道中,有的遊客邁進一步即收腳;有的跨越三步就回頭;有的沒有勇氣邁出一步。攀越玻璃棧道既是對克服心理障礙能力檢驗,也是考察一個人是闖關能力的最好機會。得益於自己小時候在山間的奔走,面對棧道卻也沒有那麼內怯,但走過後也是覺到了加速的心跳。向棧道右邊前行,棧道逐漸趨於平緩,谷中綠樹成蔭,瀑布飛流,谷底清泉可見,遊客緊張恐懼的狀態逐步恢復平靜。越過彩虹橋,在谷中有幾間茅草屋,開了幾個便利店,為遊客提供所需要的零食、飲料等。就在便利店前的一個平臺,特意掘有一個池塘,水清得像鏡面一般,山谷兩邊的山倒映在水裏,仿佛兩山的根就長在裏面。這時,有人對著更深的山谷喊,山回水映,其實我們不過只走了整個峽谷的一小部分,更多的地方據說很美,只是限於目前開發的局限,那些未知便成了讓人想入非非的遙途。
近年來,為吸引更多旅遊愛好者對蒼山峽谷探訪,瞭解大自然神奇,融入自然,感受自然。大理漾濞蒼山石門關旅遊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對景區進行生態修復,按5A級景區標準規劃建設遊客中心,修繕旅遊景觀公路,增加配套服務設施,將蒼山石門關大峽谷景區打造成遊客想來,來了常住的康養地、養心地、度假地。離開石門關,我就在想,其實石門關不是被什麼神仙揮刀削出,而是被億萬年的流水一點點沖刷磨蝕罷了,我於是撿起一些細小的石子,我知道它身上背負了多少水流的鞭子。
◆古生村洱海保護示範點
古生村是大理市灣橋鎮沿洱海而居、有千年曆史的古老村落。住戶以白族人居多,房屋以青瓦白牆、飛簷翹角的建造風格為主。
在古生村洱海邊回春閣前,一個巨石上“一定要把洱海保護好”九個大字閃耀而醒目,這是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1月20日在大理考察時,對洱海保護作出的重要指示。許多遊客站在大字下麵,或仰視或低語,或拍照留影或舉目靜思。
站在洱海邊,撲面而來的是氤氳的水氣,帶著些許涼意,也帶著水上鷗語與濤聲。天空藍得有些失真,如果不是白雲,這樣的藍就像寶石鑲嵌的鏡面。柳葉早已被風摘光,柳枝像脫水的鞭子,在風中拼命地抽打著自己。凋萎的荷花像寫意畫裏的枯筆,粗細不一地布排在湖面。在蔚藍的天空下,清澈的海水碧波蕩漾,遠處,一群野鴨自由地遊來遊去,正所謂自來自去水中鴨。岸邊,在清澈的水下面,能夠看清水裏的遊魚追逐嬉戲的畫面。
從遠處看去,在外觀格局與古生村其他青瓦白牆、飛簷翹角大同小異的小院門口,遊客進進出出,熙熙攘攘,有的還在那裏在駐足觀看。——這就是古生村居民李德昌家。
走到小院門前,一副橫匾是“習習春風”,左右聯是“近水白家春光好;平凡綠野故事多。”的木刻金字楹聯映入眼簾。2015年1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古生村瞭解洱海生態保護期間,走進李德昌家小院,與四代同堂的李德昌一家和村民們圍坐在一起親切拉家常。走進小院,院落乾淨整潔,花木鬱鬱蔥蔥。習近平總書記看到小院境況時,高興地說:“這裏環境整潔,又保持著古樸形態,這樣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記得住鄉愁。”
為了習近平總書記所宣導“注重鄉土味道,不保留鄉村風貌,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的理念得以回應,於是裏德昌請人撰寫上述那一副對聯,刻寫懸掛在大門的顯著位置。
正堂佈置得體大方,傳統特色與時代風尚非常融合。正中張貼著傳統的壽建雙輝、松鶴延年、喜上眉梢、富貴牡丹吉祥圖案以及兩副莊重對聯:“四世傳經是謂道德;一門訓善惟以永昌。”“喜氣長留輝煌棟宇;福光高照錦繡華堂。”左邊有供奉李家歷代宗親、配“祖德流芳遠;宗功衍慶長”楹聯的香席木龕。還有受到習近平總書記讚賞的時尚十字繡“家和萬事興”。右邊,掛著春夏秋冬四季花卉條屏,另有一幅李德昌孫子滿月時的賜名帖,上面寫著:“李老先生子芳喜添重孫貴子,特邀雙方高親貴戚給重孫賜名。所有這些足以說明傳統文化完全可以在激勵引導、推陳出新中實現傳承弘揚,融入日常生活。
如今,洱海的水更清、岸邊的草木蔥綠,古生村道路乾淨整潔,庭院佈局合理,村民相處和諧,處處彰顯出文明新風貌。
◆漾濞縣工人文化宮
走進蒼洱公園,漾濞彝族自治縣工人文化宮進入人們的視野。工人文化宮位於蒼洱公園左側,占地4.99畝,傳統建築風格,建築物一共三層。文化宮由職工文化區、職工體育區、職工培訓區和職工服務區四大板塊組成,其中,職工文化區包括圖書閱覽室、工運史館、勞模工匠館、文化展示室、文化展示長廊;職工體育區包括健身房、檯球室、乒乓球室、棋牌室;職工培訓區包括職工培訓室、職工大講堂;職工服務區包括職工服務大廳、接訪室、心理諮詢室、社工服務站。文化宮功能齊全,設施完善,展覽內容豐富,是“服務職工的家園”、“教育培訓的校園”和“文體活動的樂園”。
展覽雖然只是呈現一個地方的發展歷程,但也是國家發展歷程的縮影,從中可以感受到祖國發展的艱辛歷程。
一副圖在我腦海中反復呈現。在工運史館滇緬公路太平小尖山摩崖石刻及鑿痕遺跡展覽區前,一個人的行動阻止我前進的步伐。在一束柔弱的燈光下,一個工人手持挖斧,舉過額頭,邁開弓步,緊握斧柄,使盡全力開挖公路的姿態,讓我心情久久無法平淨。作為抗戰歷史上著名的滇緬公路的修築,就在漾濞段,就有我們鳳慶的父老鄉親近千名。路基,填進了端午、火把、祭祖的悲傷和揚花的穀物。挖路的人,從農事裏抽身,無需再考慮春分和驚蟄。現在能見到的,只有殘缺的鎬,沉默的石碾,驅寒的火塘只剩灰燼。一條路覆蓋了鄉思、健康和歸家的盼望。不屈的脊樑,早已變成路魂。從滇西到緬北,一根虛線,烙印在1938年的作戰地圖。國家,命運的關鍵時候,在20萬民工手下緩緩向前。
我檢視牆上《滇緬公路太平小尖山摩崖石刻及鑿痕遺跡》簡介的一字一句,此時,我已深刻領會了那個時期人民群眾為了戰勝敵人、為了美好社會勇於拼搏的精神。太平小尖山摩崖石刻位於滇緬公路太平鄉小尖山段中部,石崖陡壁。1937年“七˙七”事變以後,日本軍國主義對我國發動了全面的侵略戰爭,日寇控制了我國的海上交通,全國各族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全國抗戰在國共合作下形成,1937年被稱為“抗日生命線”的滇緬公路全線開工,雲南人民在沒有任何機械和先進設備的艱難條件下,歷時九個月,修建了這條近千公路的抗戰交通命脈。為修築這條公路,全體工人,一鍬、一鎬、一擔、一筐、將饑餓、生死置之度外,為修路付出了巨大的犧牲。
看前輩的艱辛付出,我們的今天生活之美好實屬來之不易,我們要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艱苦拼搏,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雲上村莊鄉村振興示範點
沿著崎嶇鄉間公路盤旋,穿過稀疏的核桃林,便到漾濞縣光明村雲上村莊鄉村振興示範點。漾濞縣光明村,海拔1600-2200米,平均氣溫20攝氏度,最合適核桃生長,故漾濞光明村擁有萬畝核桃林。
穿梭在鄉間的小路上,青瓦白牆的小洋房置於疏密相間的核桃林中;勤勞的農民正在呵護地裏的小麥、貢菜和蠶豆等農作物;擺地攤的“商人”正在熱情地向遊客介紹土特產品;農家小院的廚師正在廚房烹飪美食。前來遊玩客人有的在與當地居民交流瞭解民情風俗;有的在品嘗手工製作土特產品;有的在看掛在核桃樹上的標識牌瞭解樹齡;有的在……整個小鎮呈現出生機安然,熱鬧的景象。
為使當地人民過上美好生活,共用國家發展紅利。近年以來,當地黨委、政府因勢利導,引導村民開辦農家樂、修建民宿客棧和土特產加工,打造鄉村生態旅遊,增加群眾收入,讓當地群眾走上了一條民富、村美的幸福大道。我走進一家客棧,主人是位年過半百姓周的男子,他介紹說,自己早些年也是受夠了貧窮的累,年輕時娶不起媳婦,結婚後供不起孩子上學,只到黨的三中全會以後,光明村因地制宜,在抓好農業不放鬆的同時,加大了泡核桃產業的拓展,讓老樹繼續發揮“餘熱”,充當著留住遊客的重要話題,讓新培植的泡核桃高產穩產。我知道,每一棵上了年紀的泡核桃,其實就是一個故事,許多上了年紀的泡核桃的故事,就是光明村逶迤的來路,既充滿艱辛,更乍現坎坷。談到未來,姓周的男子一臉欣慰,他指著眼前的一片泡核桃,說這就是他一路走來的原始積累,而今他的側重點是發展鄉村旅遊,吃的方面,將泡核桃演繹得淋漓盡致。住的方面,家裏有隨時可承接數十人的房間。
走在葳蕤的泡核桃林裏,我終於對仙境有了確鑿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