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玄學/憂鬱與焦慮時代 法鼓山結合心理與佛法關懷社會


(記者林忠勳/專訪)在這個被心理學家稱為「失控的焦慮時代」,隨著科技進步,愈來愈多的人面臨情感、人際與內心的多重挑戰。根據統計,憂鬱症與焦慮症的案例逐年增加,成為現代人無法忽視的心理健康課題。為了回應這些挑戰,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設立的「關懷生命專線」,以專業的心理諮商與深刻的佛學智慧,幫助人們重拾內心的安定與力量。

<span>圖/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關懷生命專線總督導孫敏華教授(中)認為,心安即是歸處,讓我們為心找到一條光明之路;不論是佛教徒還是非佛教徒,專線都歡迎任何人來電。(艾瑞克引新聞團隊攝)</span>
圖/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關懷生命專線總督導孫敏華教授(中)認為,心安即是歸處,讓我們為心找到一條光明之路;不論是佛教徒還是非佛教徒,專線都歡迎任何人來電。(艾瑞克引新聞團隊攝)

主持人李志華、林承志在最新一集的《艾瑞克IN新聞》中,再度邀請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關懷生命專線總督導孫敏華教授,分享了專線的服務特色以及她個人如何從基督徒轉變為佛教徒的生命故事。身為心理專家、同時也是長期佛法修行者,她將心理學的科學方法與佛法的智慧融合,帶給需要幫助的人們,最溫暖又有力的心靈支持。

佛法如何為現代心靈注入希望

孫敏華教授談到,她曾在50多歲時面臨人生的重大危機,內心充滿掙扎與自我否定。作為一名心理學教授,無法接受自己「無法解決內心問題」的狀態,甚至一度陷入憂鬱。為了解答人生的疑惑,甚至走遍基督教聖地,卻始終未能找到內心的平靜。

轉折點來自一次偶然的禪修體驗,讓她接觸到佛教的「緣起性空」思想,進而理解一切事物皆因緣和合而生,也因此一切皆無常、皆有可能改變。孫敏華教授表示:「當我真正理解緣起性空時,我開始接納生命中的起伏,明白低谷並非永久,所有困境終將過去。這讓我從自責與執著中解脫,重新看見生命的可能性。」

她進一步指出,太多人因為對生命的「執著」而痛苦,例如對於感情的期待、對過往成就的眷戀,甚至對外在評價的在乎。而佛法引導人們認識事物的真實本質,學會放下執念,擁抱生命中的每一個當下。

聚焦現代心理議題

根據法鼓山關懷生命專線的多年統計數據,來電者的問題主要集中於三大領域:家庭婚姻與感情問題、人際關係困擾,以及憂鬱與焦慮相關的情緒問題。無論是面對婚姻危機、職場壓力,還是因憂鬱症導致的失眠與低落情緒,法鼓山的義工都能提供專業的陪伴與引導。

孫敏華教授指出,憂鬱症與焦慮症的增長反映了現代社會對心理健康的重視,但同時也突顯了人們內心深處的不安與恐懼。「在佛法中,困境並非永久,放下執著、善用因緣,才能看到生命的另一扇門。」她鼓勵所有有需要的人勇敢跨出一步,主動尋求協助。

多元服務 全球心靈支持平台

法鼓山關懷生命專線目前提供電話02-23118585、網路與文字協談,特別適合在家中不便開口或身處海外的求助者,都透過LINE官方帳號與Google Meet的結合,跨越國界服務遍及全球的華人,甚至提供英語與日語諮詢,打破地域與語言的限制。

專線的義工團隊由具備心理、社工等專業背景的人員組成,其中不乏持有心理師與社工師證照的專家。他們不僅專業扎實,更因法鼓山的學習氛圍,同時深入佛法修行,進一步提升服務質量。

孫敏華教授特別提到,專線在輔導過程中,始終尊重來電者的需求。若來電者希望,義工們會將佛法中的智慧融入諮詢,幫助來電者以更寬廣的視角看待問題。「因緣和合」的概念常能幫助個案理解生命中的遭遇,學會放下怨懟,轉而用感恩的心面對生命。

為生命注入正能量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佛法揭示對無常的認知,不僅帶來放下的智慧,更注入了面對未來的正能量。孫敏華教授表示:「當我們明白一切都在變化,我們就能用開放的心態迎接挑戰,將困難視為成長的機會。」

法鼓山關懷生命專線的宗旨不僅是解決眼前的問題,更是幫助人們找到內心的平靜,重新啟動人生的希望。「如果您感到孤單無助,請記得您並不孤單,我們在這裡等您。」

「心安即是歸處,讓我們為心找到一條光明之路。」節目最後,孫敏華教授呼籲大家,不論是佛教徒還是非佛教徒,專線都歡迎任何人來電。

更多引新聞報導

宗教玄學/法鼓山關懷生命 用愛與信仰搭起希望之橋

宗教玄學/法鼓山大悲心水陸法會 與十方法界結善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