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高關稅魔咒來臨 全球化已死供應鏈重塑

隨著美國進入川普2.0時代,除了引發貿易戰、貨幣戰雙重升級的擔憂,也讓「全球化已死」的警示更加真實。面對國際經濟的動盪與挑戰,各國都嚴陣以待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文/石秀娟 (中央社駐華盛頓記者)

全球化曾推動經濟繁榮與國際合作,但地緣政治對抗加劇與經濟民族主義興起,正逐漸動搖其基石。隨著美國進入川普2.0時代,這一趨勢或將加速,推動全球貿易體系走向破碎化與高度不確定性。

全球化也帶來紅利分配不均,部分國家面臨產業外移和製造業空洞化挑戰。中國崛起引發西方憂慮,其國家主導的經濟模式,透過不對等的政策手段,例如強制技術轉移和限制市場准入,對全球經濟公平性構成挑戰。

在此背景下,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的經濟民族主義應運而生。他大力推行關稅政策,並將其視為一項多功能工具。他曾表示,整部字典中他最喜歡、也最美麗的字就是「關稅」,甚至自稱「關稅俠」(Tariff Man)。在他看來,關稅不僅能保護美國企業、促進製造業回流、填補減稅帶來的稅收缺口,還是彰顯美國國力的重要外交籌碼。

川普用人重忠誠 準財長關稅談判說受矚

川普在選舉期間承諾,他的政府計劃「全面」提高關稅,其中對中國商品徵收高達60%的稅率,對其他國家商品則徵收10%至20%的稅率。然而,他的財經團隊多數是傳統的關稅溫和派,與他激進的關稅主張存在差異。但即便如此,川普更看重「忠誠度」而非專業,這些幕僚有多大的影響力仍有待觀察。

例如,準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在一些問題上與川普的見解並不完全一致。他在2024年9月曾為川普辯護,表示全面關稅只是選舉語言,並指出川普明白對美國沒有生產的商品課徵關稅其實「是沒有意義的」。

不過盧特尼克也強調,關稅是一個非常實用的工具,並應遵循「對等」原則,即貿易夥伴對美國徵收多少關稅,美國就以相同比例回應。他以汽車業為例指出,日本和德國對美國汽車徵收高額關稅,而當美國對其汽車徵收同等稅率時,實際上是向這些國家施壓、促使其談判,導致有可能降低關稅、進而降低汽車價格。

準財政部長班森特(Scott Bessent)曾表示,關稅主要用作談判籌碼。身為華爾街資深避險基金經理人的班森特,同樣主張「選擇性」關稅,而非全面性關稅。由於他被視為市場的成長派與關稅的溫和派,他的任命一度令金融市場鬆了一口氣,認為這或許顯示川普不會一上任就立即全面提高關稅。

不過,在財長提名遲未公布時,班森特似乎刻意調整立場。他透過受訪,批評反對關稅者只是出於意識形態,甚至表示他不需要向川普建議,因為川普第一任期已證明自己完全懂得如何應對經濟問題,並讚譽川普是「我見過最精通經濟學的人」。

關稅立場與川普較接近的可能是貿易代表葛里爾(Jamieson Greer)。葛里爾是川普前任貿易代表萊特海澤(Robert Lighthizer)的幕僚長,萊特海澤當時是關稅政策主事者。葛里爾對中國立場強硬,曾說關稅是迫使中國建立公平企業環境的重要手段。此外,他還主張取消中國的永久正常貿易關係地位。

墨西哥揚言反擊川普 40萬美國勞工恐丟飯碗

在外界仍猜測川普政府將如何處理關稅議題之際,川普於去年11月25日透過社群媒體發文,宣布對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國徵收高額關稅,並施壓這些國家採取行動,以遏制非法移民和合成鴉片類藥物芬太尼(Fentanyl)流入美國。

川普表示,上任第一天將簽署行政命令,對從墨西哥和加拿大進口的所有產品全面徵收25%的關稅,對自中國進口的商品則額外加徵10%的關稅。

目前,美國、墨西哥和加拿大之間的《美墨加協定》(USMCA,自2020年取代《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允許大部分商品貿易免徵關稅。

中國方面,根據美國國會研究處(CRS)的報告,川普以中國竊取智財權及商業機密為由,依美國《貿易法》第301條款對逾1,300項中國商品課徵高達25%的關稅,包括電子產品、食品、工具和家庭用品等,占中國進口商品的六成,約2,770億美元。

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國是美國前三大貿易夥伴。美國進口能源主要依賴加拿大,60%的原油、99%的天然氣進口,以及工業用煤炭均由加拿大供應。美墨產業高度依賴且互補,墨西哥預估美國若實施25%關稅,加上墨西哥報復性關稅,將導致約40萬美國勞工失業,汽車產業首當其衝。美國同時也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約15%的中國出口商品流向美國,包括智慧型手機、電腦、機械、玩具、家具、鞋類及紡織品等。

面對川普的關稅威脅,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國正積極應對,並警告說,川普若加徵關稅將引發貿易戰。

高關稅重塑供應鏈 貿易戰重創美國農業

《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資深編輯斯塔克波爾(Thomas Stackpole)近期整理多名經濟學家對川普第一任期關稅政策的研究,得出多項結論:關稅成本由美國進口商及消費者負擔;美國製造業未回流美國;報復性關稅重創美國農業。

例如中國對美國大豆、玉米、小麥、豬肉和牛肉徵收25%關稅,導致中國進口商轉向其他國家採購,美國出口商為保持競爭力只能降價,不僅影響農業就業,還波及運輸、倉儲和商業服務領域。美國政府以補貼幫助農民度過難關,但短期補貼無法解決長期市場損失的問題,也顯示關稅政策的侷限性。

在全球層面,標普全球(S&P Global)研究指出,無論直接或間接受關稅影響的國家,那幾年的出口與實質經濟成長均有所下降;其他國家因需求減弱、供應鏈受挫或全球經濟成長放緩,也受到損害。全球實質經濟成長在2018年下降0.1%,2019年下降0.8%,2020年進一步下降1.4%。

但關稅措施也促成全球供應鏈重組與貿易轉移,部分國家因此受益。例如許多企業為避開美中貿易戰,將生產基地轉移至越南和墨西哥。越南憑低廉勞動成本和貿易協定優勢,吸引電子產品和紡織業投資;墨西哥則成為美國企業在汽車製造及食品加工領域的重要替代地。

嗆金磚國勿「去美元」 否則祭100%關稅制裁

        

至於美國因此得到什麼?華府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ion)研究員葛茲(Geoffrey Gertz)指出,川普的關稅策略雖成功推動部分國家重返談判桌,但不一定會促使他們對美國做出實質讓步。例如《美墨加協定》對《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更動有限,而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也未解決複雜的市場准入問題。

川普近期發言還威脅,金磚國家(BRICS)如果採取有損美元地位的行動,他將對這些國家徵收100%的關稅。金磚國家近年來積極推動去美元化,試圖削弱美元的國際主導地位,並尋求建立更多元的全球貨幣體系。

川普的言論引發貿易戰、貨幣戰雙重升級的擔憂,且他的不可預測性讓外界難以判斷這類挑釁式關稅言論是否會實現,倒是讓「全球化已死」的警示更加真實。面對國際經濟的動盪與挑戰,各國都嚴陣以待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