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農膜處理棘手 地方難達共識

苗栗縣每年廢農膜約有430公噸,大湖鄉栽種草莓所產生的塑膠廢膜約占8成。(呂麗甄攝)
苗栗縣每年廢農膜約有430公噸,大湖鄉栽種草莓所產生的塑膠廢膜約占8成。(呂麗甄攝)

苗栗縣大湖鄉去年爆發廢農膜處理危機,堆置約120公噸未清理,由於全縣每年約產生430公噸廢農膜,縣府規畫在苗栗、後龍交界採BOT方式設置農業剩餘資源循環中心,但兩場公聽會下來居民強烈反對,憂心未來會變成「化製廠」,造成嚴重汙染。縣府強調若該計畫無法順利推動,考慮由清潔隊接手處理,但費用將由農民自行吸收。

大湖鄉是草莓產地,也因此產出大量廢農膜,每年高達300公噸,去年清運業者停運後廢農膜無處可去,共堆置約120公噸,嚴重影響環境。苗栗縣政府為解決去化問題,規畫以BOT方式設置農業剩餘資源循環中心,預定地在苗栗市、後龍鎮交界,並已舉辦兩場公聽會,地方居民表達強烈反對立場。

在地苗栗市文聖里里長蘇麗容指出,農業廢棄物處理設施可能釋放廢氣與灰塵,長期吸入恐損害健康,加上處理過程中的壓碎作業可能產生噪音,對鄰近居民影響很大。這些來自全縣18鄉鎮的廢棄物,不應由文聖里單獨承擔,要求縣府重新評估,選擇更適合的位置設置。後龍居民也對PM2.5、水資源排放等問題提出疑慮,擔心環境汙染和健康風險。

苗栗縣政府農業處長陳樹義表示,該計畫規畫將農膜製成燃料棒,但因農膜供應量不足,目前僅1家廠商表達興趣,且計畫的經濟可行性仍待評估,未來充滿變數。縣府表示,為解決廢農膜問題,將採用BOT模式,邀請廠商提出可行性評估。若BOT案無法推動,考慮由清潔隊接手處理,但處理費用將由農民自行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