拚永續!這款木材打造的桌椅一套可減碳7.5公斤
獲得國際多項木工家具金牌的王嘉納,25年前回到故鄉玉里鎮任教,看到偏鄉小孩的處境,決定創辦木工班,帶著學生們學做木工,從學校退休後,王嘉納創立家具品牌,使用在地國產木材,因為免去進口木材遠洋載運產生的碳排放,為減碳盡一份心力。他和學生們的作品,不只全台巡迴展出,更受邀到巴黎參展,還得到德國設計界的奧斯卡獎。
鑽孔機開出圓孔。
皮尺丈量,分毫不能失準。
儘管全神貫注,難免還是會有誤差。
家具品牌創辦人王嘉納:「我覺得有...事有蹊蹺」
榫接工法,從測量到標記,再到切割、組裝。打造一把手工木椅,只要一個環節不對,就會影響成品穩定性。
家具品牌創辦人王嘉納:「這張椅子所有的結構,就只有在這個幾個點上,所以沒有一個結構是可以馬虎的」
他是國中退休老師王嘉納,把師徒制引進花蓮玉里這處木工廠。二十多年前,王嘉納北上求學,從師大畢業後,回到位於家鄉的玉東國中服務,創立木工班,教學過程,有感偏鄉教育資源不足,人口外移,決定留下來幫助玉里青年。
家具品牌創辦人王嘉納:「我回到自己的故鄉,就看到一群和我有相同過去的孩子。這個地方其實並沒有太多的工作機會,所以他們勢必要到外地去工作,等到他到適婚年齡,可能有自己的下一代的時候,他可能又會把孩子,再送回來給他的父母親。這樣的循環,如果說這些孩子不斷的出走,我就決定說離開學校,在部落這個地方,弄一個小小的產業,能夠留住多少的孩子是幾個嘛,如果能夠有一個孩子穩定的話,就等於他一個家庭可以穩定,或許有那麼一天,這個孩子有他的下一代的時候,他會跟他的另外一半,好好培育這些孩子長大。」
讓孩子根留家鄉,是王嘉納的理念,26年來的耕耘,王嘉納創立手作家具品牌,手把手,帶著這群青年,改變自己與家鄉的命運。以國產材料製作的相思木蛇紋石餐桌,不僅得到德國iF設計獎,包括櫸木荷曲方凳、相思木扶手餐椅等作品,也入選巴黎時尚家具設計展,受邀到法國展出。
家具品牌創辦人王嘉納:「它是用我們國產的台灣櫸木製造的,結構跟造型上面的話,特別的把一些線條融入在這個裡面,在製作上面原料的取得,都在花蓮這個地方,所以它碳足跡相當的短。」
使用在地材料,是展現對家鄉的熱愛,更是希望這片土地永續發展。
家具品牌創辦人王嘉納:「其實它推廣的不單單是一個木料,而是一種對環境保護的一種信念,然後在推廣的過程中,其實對這些我們這些偏鄉的青年來講,很直接的給予這些孩子非常多的機會,改變我們的家具的設計,改變我們的用料,然後改變消費者對國產木料的一種陌生,然後來改變我們的消費的形態,延續到各個面向來說的話,其實它對我們這個社會跟環境地球,包含這些孩子,他們生活教育點點點都是相互鏈結在一起的。」
資深記者王皓宇:「永續發展是現在熱門的議題,我們所使用的家俱,也可以響應淨零碳排,實際上要怎麼做呢?現在很多業者使用的是在地的國產木材,而非從國外進口,這樣一來就可以減少交通運輸所造成的碳足跡,再加上樹木本身的固碳量,計算下來就可以大於,家具製造所產生的碳排放。」
台灣杉還有香杉做成的洞洞板,掛在廚房牆上,方便陳列及收納,台灣杉與桃花心木製做的餐桌、情人椅,典雅簡約,這些用的都是台東的在地木材。
家具品牌業者孫瑞隆:「其實我們把環境永續的議題,還有固碳的議題,去推廣到市場的時候,即便這個立意非常的好,但是初期的話,消費者他可能會卡在售價太高,他沒有辦法接受,我們之後就做了一些修正,所以我們開始設計一些實用常用,而且工法不複雜的國產材的產品。」
另一邊,國小課桌椅、講台,也使用台灣的柳杉木、二葉松。
課桌椅業者朱哲毅:「課桌椅我們一年可能需要大概一萬立方米,這個量是很龐大的,我們可以支撐整個台灣林業發展起來。一套課桌椅減少碳排是大概落在7.5公斤,而且又是台灣購買材料,台灣生產製造,這個是可以達到所謂的負碳排。」
林業保育署長林華慶:「你的家具如果是塑膠製的,它用的是石油它的原料是石油,然後生產提煉的過程,加上製造過程,其實都是製造非常大的,這個二氧化碳的排放。所以如果我們聚焦在,所謂的減碳的家具的話,其實第一優先的應該考量說,我們使用的材料或原料,它是不是可再生的。木材第一個我想應該先確認,那我在我們台灣來講,除了木材之外還包含竹材。那第二個,台灣你所看到木材更多的,目前還有98%它是從國外來的,越洋的因素大家都很清楚,它會有很高的能源的消耗,那遠遠不如我們台灣,自己地產地銷的木材。那第三個層次,這個木材的來源除了是本地之外,它是不是合法的,盜伐的木材它可能是來自天然林,那天然林它是,比較珍貴的野生動植物的棲地。」
除了木材,石材也是重要的減碳原料。
修邊、整形到切割,巨大原石,成為兩公分厚的石板。
機器打磨拋光,台灣在地蛇紋石,是常見的建材。
石材資源產業研發中心主任蔡宗慶:「那像這一顆就是運用礦產石材的這個比較不規則的料,經過設計加值之後,原本會被丟棄的材料,現在也可以變成非常高級豪宅用的洗手台。」
蛇紋石節裡複雜,由不同礦物質成形、玉脈共生,花紋、顏色,獨具一格。
石材資源產業研發中心主任蔡宗慶:「像這張吧檯的話,它本來是我們切割建材的時候,外面切下來修掉的這個石皮,按照以往的方式,這些東西都是通通要丟掉廢棄掉的。」
眼前看到的矮桌、長形椅凳,器皿、飾品,都是石材所打造,過去因為地震而震碎的石板,一改報廢命運,重新被賦予生命。
石材資源產業研發中心主任蔡宗慶:「0403大地震的時候有很多震碎的板材,但是它還有適當的面積可以使用的時候
,這一次有很多業者留下來。其實石材跟木材產業的背景很像,大概80%以上都是仰賴進口的材料,舉例來說從歐美進口到台灣的時候,搭船搭貨輪進來的這個距離,大概有1萬78千公里這麼長,那中間產生的碳排是非常可怕的,但是我們都是用台灣國產的這些材料,整個算下來的話減少的碳排放超過6-70%以上。」
傳統產業的轉型、加值,搭上減碳趨勢,讓國產材的美,增添更多能見度。
更多 TVBS 報導
營造業低碳時代! Al智慧混凝土廠+創新預鑄工法
F1全力衝刺2030淨零目標 跨界合作挑戰減碳
丹麥新創深掘環保商機 媒合避免剩食減碳足跡
卓榮泰:公部門率先淨零建築轉型 帶動民間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