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運乘客安危 AI把關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圖/本報系資料照)

台北捷運持刀砍人事件震撼社會,揭示了大眾運輸系統的安全漏洞。儘管捷運系統在管理與監控上具備一定的基礎設施,但面對隨機暴力事件,仍然顯得難以防範,讓乘客的不安情緒增加。

從技術角度來看,應該強化AI行為分析技術,以早期偵測出潛在的暴力行為,並及時通報相關單位。歐美國家在公共交通安全上逐步採用AI行為分析系統,此類技術能在異常行為出現時,迅速將訊息傳遞給安全單位進行處置。我國若能借鑒這些國外經驗,將AI技術導入台北捷運等大眾運輸系統,不僅能有效提升公共運輸環境的安全,更能讓乘客安心,減少無辜受害者的可能性。

在行為分析技術的應用上,AI可以識別出許多可疑的行為模式,例如有人在車站反覆徘徊、攜帶可疑物品或做出不符合日常乘客行為的舉動。AI的強大之處在於可以透過數據學習逐漸優化自己的辨識能力,這些不尋常行為在正常情況下可能無法輕易察覺,但AI系統可以根據先前的數據訓練進行自動判別,將異常情況進行預警。

許多歐美國家如英國、法國等,已將這類AI技術整合至監控系統中,作為公共安全管理的延伸,在可疑行為出現時即刻啟動警報機制,這無疑能顯著增強整體安全防範能力,預防犯罪行為的發生。我國如能採取類似策略,在現有的監控系統基礎上增設行為偵測系統,將有助於大眾運輸安全的全面升級。

但應考慮到導入AI技術所帶來的挑戰。首先,AI的安裝成本高昂,台北捷運這類大型運輸系統若要覆蓋每個站點、列車,所需設備與資金相當可觀。其次,如何維護AI系統的準確性與穩定性也同樣重要。AI行為分析系統的有效運作需要定期更新數據,確保系統能正確辨識最新的犯罪行為模式,並避免錯判無害行為為危險。這需要一支專業的技術團隊持續監控與維護,讓AI系統的運作隨著時間不斷進步,成為捷運維持長期穩定的保護效果。

此外,針對隱私問題也需給予足夠重視,AI系統的持續監控不可避免地會蒐集大量影像數據,這在保護乘客隱私與公共安全之間應該找到一個平衡點,避免過度監控所帶來的反效果。

台北捷運持刀砍人事件讓大眾運輸安全再次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AI行為分析系統的引進,不僅是技術防範的升級,更是對乘客權益的保障,讓城市運輸成為安全、便捷的生活一環。(作者為科技集團法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