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威全專欄/卡特逝世 建交北京後對台軍售的創始者 堅持不開戰而連任失敗
施威全/淡江大學全球政經系英語學程兼任助理教授
好戰與經常侵略的美國歷史中,甫逝的卡特是少見的「和平總統」,美國在二次大戰之後只有三位前總統沒有新啟戰爭、新派兵到他國捲入新的軍事衝突,卡特是其中一位。但也因為卡特的堅持,不對伊朗發動軍事侵略,導致他連任失敗,美國歷史上有11位美國總統尋求連任失敗,卡特是其中之一。
伊朗人質危機是卡特任期內的最大外交挑戰,始於1979年11月4日伊朗激進派佔領美國駐德黑蘭大使館,挾持52名美國人質,持續了444天,卡特曾批准了軍事營救行動,卻由於機械故障和惡劣天氣失敗,8名美軍士兵喪生。卡特政府嘗試通過外交手段解決危機,人質直到他的繼任者雷根就職的當天才獲釋。
影集〈白宮風雲〉第三季的紀錄片特別節目裡,卡特接受專訪提到了這段事件,他稱總統任期內「最困難的事情是人質被劫持的時候」,並解釋了他對和平的堅持:「如果我對伊朗發動軍事入侵攻擊,我會很受歡迎。但我的決定是耐心等待和協商,最終我的目標是維護國格。儘管我在選舉中失利,也許有部分原因是因為這樣,最後每個人質都安全和自由地回家了。我們也沒有在伊朗殺害無辜。25年後的今天回顧起來,這一切看起來都很容易。」
身為總統,他認為聲望與支持度是影響正確決策的關鍵因素,因為決策就是冒險,冒險可能失敗,就會損害聲望。卡特說:「總統或其幕僚對失敗的恐懼,正是妨礙勇敢決策的因素之一。」但冒險是擔任總統不可避免的任務,卡特說:「最棘手的問題和最具爭議性的問題最終會出現在總統的辦公桌上。因此,在日常工作中,總統必然要做出一些艱難的決定…這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我們(總統們)自己要的,但幾乎無一例外的是,我們要求連任,以便再做一次。擔任總統是一種令人振奮、充滿挑戰、不可預測、充滿冒險和滿足感的生活。」
伊朗人質危機對卡特而言,連任的現實問題與信念對衝,他最終做出了選擇。如同美國外交家季辛吉在同輯紀錄片專訪中所言:「(總統們)所做的決定是在51與49之間,甚至比這個更接近,這之中沒有技術性的確切答案,最終需要靠道德信念來決定。」
卡特的決策被反對者批評為懦弱與遲疑,特別是相較於雷根展現的強硬外交姿態,當雷根以軍事整備和口頭挑釁嘲諷面對蘇聯時,卡特的名字在華盛頓成為軟弱的代名詞,但華盛頓與李大學榮譽教授詩舒翁(Robert Strong)的研究卻認為這些評價與事實相反,〈在世界上工作:卡特與美國外交政策的形成〉(Working in the World: Jimmy Carter and the Making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一書裡,詩舒翁記錄了卡特幕僚的描述,認為卡特不是隨波逐流的人,極其獨立,絕非軟弱,固執到當所有的幕僚都反對時,他仍然一意孤行。詩舒翁書裡寫道:「每一位總統都會說,我不在乎民意,我真的會做正確的事…在卡特身上,這句話竟然是真的。」
反對卡特的人認為,卡特推動和平外交路線的同時,沒有以強勢軍事手段為「談判破裂後的替代方案」,就好像少了攻堅方案的警方談判代表,面對銀行綁匪就沒有後盾,當對手認清卡特不會動武,卡特的和平外交很辛苦。當雷根面對蘇聯可以調侃、可以恐嚇,又可以突然放軟、積極交往,卡特似乎顯得沒有策略,但這些都是事後之見,以面對中國大陸為例,卡特的外交策略有為有守,不是沒心機。
美國外交官譚慎格(John J Tkacik, Jr)曾任職美國駐中華民國大使館與美國駐北京聯絡處領事事務官,他見證了卡特斷交臺灣、與中國大陸建交的歷史,譚慎格曾在臺灣媒體提到卡特對台灣議題的思考。1977年6月卡特的國家安全顧問布爾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在給卡特的文件上寫著「台灣將享有武器的使用權」,卡特畫了一個箭頭並寫道「重要」;卡特的國務卿賽勒斯·范錫(Cyrus Vance)主張一定要對中共提出中美關係正常化後的對台軍事問題,卡特贊同,並且認為要直接了當的提出。卡特的直接態度可能讓對中談判情勢激化,布爾津斯基建議美國向中共承諾「永遠不承認獨立台灣」,卡特與范錫都反對。范錫認為承諾永不承認台獨會讓美國少了一個選擇,「如果和平解決(台海議題)似乎無法實現的話,我們可以行使這個選擇權」,卡特同意他的看法。
上述卡特與重臣討論的細節是中美談判的序曲,根據譚慎格,後續布爾津斯基在北京與鄧小平和華國鋒會談。鄧和華強調中國將「不承諾和平解放台灣」,鄧小平承認 「美方可以表達希望,但中國如何以及何時解決台灣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華國鋒則說:「如果我們承諾中國不武力解放台灣,但另一方面,美方卻以其軍事裝備幫助和武裝台灣,結果會如何......我認為是建立一個中國、一個台灣或兩個中國」。
華盛頓與北京因此達成默契,北京不會宣佈放棄武統,美國則軍售臺灣。依照布爾津斯基的電報:「華盛頓的話似乎隱含著......我們在正常化(建交)的方案上有一個選擇,要麼我們可以在正常化後繼續向台灣提供武器,而不取得中國的和平意圖聲明,要麼我們可以在取得聲明的同時終止武器銷售。」
儘管於北京談判艱難,但堅持武裝臺灣是卡特的政策,而不是如同臺灣媒體描繪的,是雷根創始的政績。卡特不是天真的理想主義者;但終其任期,卻很難甩脫固著他在身上的「懦弱」刻板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