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量體重錯了!醫揭「正確減重法」超輕鬆:別信體脂計
記者鄭玉如/台北報導
▲(圖/pixabay)
減重若用錯方法,小心越減越胖。家醫科醫師李思賢提到,不少人在減肥過程中,認為「每天量體重」、「完全相信體組成分析數值」有助於瘦身,但這其實都是測量誤區,量圍度、計算週平均體重、拍照記錄及適度使用體組成計,才能正確追蹤身體變化。
李思賢在臉書粉專提到,體重是減重族最依賴的指標,卻也容易出現測量誤區,常見的就是「每天量體重」,體重1天內可能自然浮動約0.8到1.8公斤,這些變化和生理期、睡眠、飲食內容、酒精攝取、情緒狀態、排便習慣等有關,過於關注體重的波動,可能引起不必要的焦慮與壓力,導致自尊心下降,或發展出不健康行為。
還有「別過於相信體組成分析」,不少人喜歡用體組成分析了解身體狀況,例如InBody,但這類體脂計的數據易受體內水分影響。例如低碳飲食可能導致體內水分減少,使儀器判定肌肉量下降、脂肪比例上升,卻只是水分改變,並非身體組成真實變化,而且體內水分分布複雜,存在於細胞內、組織間質、血液或腸胃道,這些都會影響測量結果。
李思賢表示,網路流傳一說法「同重量下,脂肪的體積是肌肉的5倍」,但這有些誇大。肌肉的密度約1.06g/cm³,脂肪約 0.9g/cm³,表示脂肪的體積比肌肉多18.2%。這點差距足以讓人在減重初期,就算體重沒變化,身形仍會出現明顯改變,所以減重不一定要盯著數字看。
李思賢認為,平時用皮尺測量腰圍、臀圍、手臂、大腿等,觀察腰圍是否縮小、臀圍有無提升,更能反映脂肪與肌肉的變化,或計算週平均體重,每天量一次體重,但只記錄一週的平均值,更能清楚看到趨勢,還有拍照記錄,定期拍下身體正面、側面及背面照片,對比前後改變,最後是適度使用體組成計,僅當輔助工具參考,減重用對方法,放下對數字的執著,更能輕鬆甩肉。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贏過白開水!「1飲料」補水效果最好 醫:解渴又營養
「身體1部位」出現皺紋!別以為老化 醫:恐是「心臟病」警訊
愛吃肉害體質變酸「容易致癌」?醫揭驚人真相:全球都被騙
不是飲食!醫揭「1習慣」增心血管風險 害記憶力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