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庫媽遶境 成桃園第3指定民俗

桃園「大溪百吉復興宮開漳聖王慶典暨石門水庫媽祖水上遶境」年年舉辦,起源是石門水庫尚未興建時,阿姆坪復興宮的遶境傳統。水庫興建後,原路線已在淹沒區,在信眾堅持下,透過船筏、遊艇,將原本路線重現在湖面上,日前成為第3個桃園市登錄民俗。

桃園市政府27日召開民俗暨傳統知識與實踐審議會議,13位委員全票通過「大溪百吉復興宮開漳聖王慶典暨石門水庫媽祖水上遶境」登錄為桃園市定民俗。副市長蘇俊賓於臉書上分享喜訊,他說,這是「大溪普濟堂慶典」、「竹圍福海宮飛輦轎、過金火」後,第3個桃園市登錄民俗。

蘇俊賓親手繪製石門水庫剖面圖,重現一甲子前的水底老廟遶境路徑,圖畫中結合現今的水上遶境,詮釋這段百年傳承的文化歷程。蘇俊賓提到,面對重大建設,傳統的民俗和文化往往必須被割捨,但復興宮和水庫媽的信眾們展現了強大的文化和信仰韌性,讓這項傳統流傳至今,「這才是最需要重視和保存的無形文化財」。

蘇俊賓介紹,復興宮始於光緒16年,當時阿姆坪居民籌資建廟,命名為「南雅宮」,後因衝突燒毀重建並改名為「復興宮」。1961年最後一次舉辦慶典,石門水庫啟用後,阿姆坪復興宮也隨信眾遷移一分為四,分別在現在的百吉、三民、角板山及觀音移民重建新廟。

文化局長邱正生表示,這項計畫從專家前期訪視了解,給予意見,最終獲得委員們全票認可。他也說,過去桃園在民俗古物、文資保存的議題速度較慢、量也較少,但這2年文化局相當重視,加上地方也積極,互相配合下有亮麗的成果,相信可以形成好的風氣,讓大家更重視民俗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