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治理及生態保育持續精進數值模擬與監測構造物安全穩定
▲現場埋設觀測粒子,觀察河床變化情形。(林保署南投分署提供)
為因應氣候變遷導致極端氣候所引發的颱洪災害頻仍,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南投分署除了辦理治山防災工程,並持續調查完工三年以上的構造物現況與進行效益分析。透過分析與調查結果,絕大多數的工程構造物狀況良好,有效發揮減災功能,也有良好的成本效益。另外發展創新技術以優化治山防災工程安全監測系統,在奧萬大重點關注區域結合科技與現地實驗,確認治山防災構造物基礎深度安全無虞,且未發現河床沖淤劇烈變動造成構造物基礎趾部損壞的情形。林業保育署已建立完善的工程管理及維護網絡,並納入生態友善機制,為國土安全與環境永續持續貢獻,提供未來治理方針的調整重要的參考依據。
林業保育署南投分署委託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團隊,調查該分署南投縣國有林地內完工三年以上(一0四年至一一0年間)共一0四件治山防災工程構造物,檢測結果顯示約八十二%構造物狀態良好,效益分析結果顯示平均益本比大於1,充分證明治山防災工程都能有效發揮減災功能,穩定國有林地、防止土石流侵襲,並迅速恢復周邊生態與地貌平衡。其餘約十八%構造物因一一二年卡努颱風、一一三年凱米颱風等極端降雨事件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壞,該分署也已編列經費辦理修復工作。
另外團隊也針對南投分署轄內重點關注區域-萬大溪及清水溪匯流口進行中長期監測試驗,現場設置水位計、流速計及埋入無線觀測粒子及數值模擬分析,發現大型颱洪事件期間溪流產生三至五公尺的刷深情況,洪水退卻後刷深區域逐漸被土砂填充,假如構造物基礎深度設計不足,將容易產生傾倒下陷的損壞。南投分署近年在該關注區域的治山防災構造物基礎深度都在八公尺以上,經評估安全無虞,現場檢測也未發現河床沖淤劇烈變動造成構造物基礎趾部損壞的情形。
南投分署李政賢分署長表示,為確保治理工程持續發揮功效,南投分署採取「滾動式管理」的策略,逐年檢討治理工程效益,並適時調整治理方針,配合構造物定期巡檢與維護,結合最新技術應用於動態監測與風險評估,以建立完善的監測數據,記錄各件工程的功能發揮情況,不僅提升治理效率外,也為未來新建工程提供可靠的決策依循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