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鬣蜥氾濫 今年目標移除12萬隻
綠鬣蜥氾濫成災,全台粗估有超過20萬隻綠鬣蜥四處亂竄造成民眾不少困擾,農業部一改過去各地方政府各自清除綠鬣蜥的作法,改以中央主導、地方合作的模式進行。台灣野生動物學會理事長裴家騏提醒,若移除速度趕不上繁殖速度,反而變相幫助綠鬣蜥「新陳代謝」,減少族群內部競爭,結果導致越除越多,最終恐變成人類與之共存。
農業部初估全台有至少20萬隻綠鬣蜥棲息在外,目前監測調查野外綠鬣蜥族群分布在台中以南的縣市,全台灣較多量的熱區主要在屏東縣、高雄市、台南市及嘉義縣的河川區域;台中以北的縣市則零星出現,並無發現野外繁殖族群。
農業部林保署表示,現階段首重密切監控野外族群豐度與分布狀況,並根據捕捉趨勢,即時反應及滾動調整移除策略,採取不設上限的強化移除,今年移除目標提升至12萬隻,以有效抑制繁殖族群的增加及擴張。
不過,嘉義大學生物資源系助理教授陳宣汶認為,20萬隻綠鬣蜥的估算應是保守估計,因為每年移除綠鬣蜥的數量持續上升,還未達到收斂的程度,實際數量可能會更多。目前綠鬣蜥出沒範圍最北邊達台中、彰化的界河烏溪一帶,若未來沒有人為因素使族群繼續越溪北遷,有機會封控在中南部一帶。
陳宣汶指出,過去中央雖提供經費給地方政府執行移除計畫,但卻沒有持續收集資料分析族群分布,中央這次的強化方案包括累積資料分析綠鬣蜥的族群分布、數量估算,以及移除能量的規畫等,如今已是長期抗戰,要有初步成效,恐需3至5年的時間。
裴家騏提醒,自然族群若少量減少,反而會變相幫助該群體新陳代謝,會促進剩下的族群繁殖更快,這就是所謂的「補償效應」,綠鬣蜥一次可生產很多蛋,容易發生補償效應,假設每年移除的數量若不到族群的一半或3分之2,要使之逐年降低會比較困難,最終恐必須與綠鬣蜥「共生」,像小花蔓澤蘭、福壽螺難以根除,正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