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震盪平衡訓練復健 球員重返球場

北榮引進亞洲第一台動態姿勢掃描儀,對於腦震盪、前庭功能障礙、中風等有平衡問題患者,提供平衡能力評估及訓練。<br />(記者傅希堯攝)
北榮引進亞洲第一台動態姿勢掃描儀,對於腦震盪、前庭功能障礙、中風等有平衡問題患者,提供平衡能力評估及訓練。
(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25歲職籃選手在練習中被隊友肘擊下巴後,出現頭痛、頭暈和視線模糊無法對焦等症狀,症狀持了1個月未改善,接受7次沉浸式平衡訓練後重回球場。24歲女足選手經歷腦震盪1週後,持續出現頭痛及無法注視快速移動物體症狀,且症狀會隨著心跳速率提高而加劇,經確認她在心跳達125次後會出現嚴重腦震盪症狀,依目標心率進行復健,5天後就可出場參賽。

台北榮總副院長曾令民18日指出,傳統對腦震盪採症狀治療並非最好方式;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林威廷表示,透過平衡、動眼及專注力進行針對性復健訓練,可讓腦震盪傷者恢復得更好且更快。

林威廷指出,出現頭痛、頭暈、噁心,以及視力模糊、對光或噪音敏感、注意力集中困難等典型腦震盪症狀,應先進行電腦斷層或一般核磁共振檢查,確認是否有腦出血,其後便可找復健康協助。

林威廷提醒,每人一生中約有25%的機會會發生至少1次腦震盪。在運動領域,尤其是足球、橄欖球、籃球與拳擊等碰撞性運動中,腦震盪更是常見的運動傷害。

林威廷表示,多數腦震盪患者會在7~10天內自行恢復,但約1/3患者症狀卻可能會持續超過1個月。過往治療上多建議患者回家休息就好,或進行症狀治療:近年多項研究卻指出,過度休息反而可能延長病況,積極復健與漸進式訓練為重要治療方向。

北榮復健醫學部指出,透過平衡、動眼及專注力進行針對性復健訓練,可讓腦震盪傷者恢復得更好且更快。<br />(記者傅希堯攝)
北榮復健醫學部指出,透過平衡、動眼及專注力進行針對性復健訓練,可讓腦震盪傷者恢復得更好且更快。
(記者傅希堯攝)

復健醫學部主任高崇蘭指出,腦震盪是複合式問題,不僅神經系統出問題,還可能連帶影響骨骼、關節活動,診斷、評估、治療都相當複雜。北榮引進「虛擬現實動態平衡評估訓練系統」,創亞洲首例開放給患者使用,對腦震盪、前庭功能障礙、中風、帕金森氏症等平衡不佳患者,提供平衡能力評估和訓練,幫助其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