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鞋救命深入非洲,如何為當地帶來改變的契機?【獨立特派員】

送愛到到非洲 舊鞋如何救命?

「舊鞋救命」物資募集,已經進入第10個年頭,在台灣各地獲得民眾熱烈響應。而這項計畫的關鍵人物就是楊右任。

舊鞋救命國際基督關懷協會創辦人楊右任說明計畫源起,他的岳父是一名加拿大傳教士,在他服務的學校裡面,孩子們因為被沙蚤感染,導致雙腳潰爛。一開始,是由他的岳父買鞋子給孩子們,但當然不夠,所以後來楊右任在台灣知道這個消息,就募集了很多台灣人的鞋子,送到非洲去。

台灣人對於沙蚤相當陌生,這是一種生存在土壤中的節肢動物,也會寄生在人類的皮膚上。輕則搔癢疼痛,嚴重時甚至影響到日常生活。

舊鞋救命肯亞辦公室總監Dawson Mudenyo觀察,人一旦被沙蚤感染,就不能工作了,因為他們的腳、手都變形了。而且因為他們不能走路,有時這是非常丟臉的,人們會躲起來。對小孩子來說,當他們上學時,有些人會感到羞恥。因此,在學校期間,他們無法專注於學業。

這一袋袋的物資,在募集現場只能做初步分類,回到林口伯利恆倉庫之後,才是重頭戲。(圖/獨立特派員)
這一袋袋的物資,在募集現場只能做初步分類,回到林口伯利恆倉庫之後,才是重頭戲。(圖/獨立特派員)

 

捐贈物資需慎選!避免造成社福團體財務負擔

這一天,達觀國中的生命之光社團前來伯利恆倉庫擔任志工,為物資進行分類和篩選。鞋子除了耐用度之外,包覆性是否足夠來防止沙蚤,是最重要的考量。

達觀國中學生傅品甄認為,壞掉發霉的鞋子、脫鞋並不適合捐贈,因為他們需要保護腳,而拖鞋無法將腳全部包起來,還是會造成感染的風險。

當地需要的物資包含A4尺寸的包包、包覆性鞋子和輕薄衣物,但是仍有一些不符需求或是不堪使用的物資,反而造成處理上的負擔。

舊鞋救命國際基督關懷協會創辦人楊右任坦言,目前需要花非常多的經費在處理垃圾。會造成垃圾的原因,是因為民眾的鞋子放在鞋櫃裡面好幾年都沒有穿,看起來雖然沒問題,但他寄到倉庫之後,工作人員檢查時,一摸一捏就碎掉,這個就只能當垃圾來處理。

10年來,「舊鞋救命」進入12個非洲國家,展開興學、活水等計畫。(圖/舊鞋救命)
10年來,「舊鞋救命」進入12個非洲國家,展開興學、活水等計畫。(圖/舊鞋救命)

 

從送舊鞋到蓋水井 社區議題在非洲如何執行?

從一雙鞋,到一口活水,舊鞋救命深入非洲村莊,發現當地人不但要走很遠才能取水,人和動物共用同一個水源,水質狀況惡劣之外,還有另一個隱憂。

舊鞋救命肯亞辦公室總監Dawson Mudenyo發現,對年輕女孩來說,在夜間取水是非常危險的。即使是成年女性,他去兩三公里外取水,過程很勞累,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在他身上。

為了傳遞一杯乾淨的水,舊鞋救命展開活水計畫,在非洲多地建造水井。不但減少了疾病的發生,也讓人們省下更多時間,才能外出工作和上學。

世界各地有不同的NGO組織進入非洲,舊鞋救命不是以主導者自居,而是選擇與當地人共同合作。

舊鞋救命國際基督關懷協會創辦人楊右任期盼,最終要把這個棒子交到當地人的手上,也就是永續性的議題。在這個過程中,必須要跟當地很多的人、機構、村民去合作。這有可能會降低執行的速度,而且有可能讓事情更加複雜化。

舊鞋救命和當地一位法國社會企業家合作,挖鑿人工湖,透過數道人工湖和石頭過濾,最後流到集水壩儲存。這種天然的集水方式,不只為當地人提供了畜牧和農耕用水,也滋養了乾涸的沙漠之地。

楊右任說明,當這個湖的水流到另外一個湖,就會開始有生態的衍生,所以最重要的是要恢復一個自然的生態,這才是最終的目標。

從一雙鞋到一口活水,最後展開了社區發展的議題,不同文化在這裡交錯與合作,只為了翻轉非洲偏鄉的可能性。

更多公視新聞網報導
服飾品牌Mango創辦人意外身亡 於西班牙爬山墜谷享壽71歲
萬華一碼村再生基地 賦予舊物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