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吉利海峽移民潮:越南人冒險逃往英國的真正原因
2024年上半年,越南人成為經由小船橫渡英吉利海峽進入英國的最大群體。然而,越南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那麼,為何這麼多人冒著生命危險前往英國?
芳(Phuong)看著眼前的小型充氣船,猶豫著是否要踏上去。船上擠滿了70人,船身幾乎沉入水面。她回憶起那些臉上寫滿恐懼、疲憊和絕望的人。這裡的救生衣根本不夠分。
但芳已經無路可退。她說,自己經過匈牙利輾轉來到法國,已經在這裡滯留了兩個月,在這期間她都睡在荒野森林的帳篷中。
此前,因為船上人數太多,危險重重,她已拒絕過一次上船。此外,還有三次因惡劣天氣或引擎故障而半路折返。
她的姐姐嫻(Hien)住在倫敦,回憶起芳從法國哭着打來的電話。嫻說:「她在恐懼與前進的渴望之間掙扎。」
「但她為這次旅程借了太多錢——大約25,000英鎊——根本沒有回頭的餘地。」於是,芳登上了那艘船。
如今,芳與姐姐住在倫敦,她沒有任何合法身份。她又因為過於緊張,未能直接接受採訪,「芳」也並非她的真名,最終由已成為英國公民的姐姐替她講述這段經歷。
截至2024年6月的此前六個月內,越南人是英吉利海峽小船偷渡者中最多的一群,共有2,248人登陸英國,超過了阿富汗和伊朗等已知存在嚴重人權問題的國家。
越南移民竭盡全力前往英國的現象早有報導。2024年,BBC揭露越南犯罪集團如何成功運營人口走私網絡。
這種行為伴隨著極大風險。一些越南移民最終淪為性工作或非法大麻種植場的受害者。在英國申請自己是「現代奴隸制」(modern slavery)受害者中,越南人佔超過十分之一。
然而,越南的經濟增長迅猛,其製造業的強大被譽為「小中國」。人均收入比20年前高出八倍。此外,越南擁有熱帶海灘、美麗風景以及相對低廉的生活成本,吸引了大批遊客。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麼多人迫切想要離開呢?
兩個越南故事
越南是一個一黨專政的共產主義國家,在大多數人權和自由指數中的排名接近最後。越南不允許任何政治反對派,少數發聲的異見人士則遭到騷擾和監禁。
然而,大多數越南人已經學會與執政黨的統治共存,因為該黨依靠經濟增長的成績獲取合法性。在前往英國的越南人中,幾乎沒有人是為了逃避壓迫。
他們通常也不是為了逃避貧困。世界銀行曾高度評價越南在減貧方面的卓越表現,在這個擁有一億人口的國家中,貧困率的下降速度幾乎無人能及。
實際上,他們試圖逃離的是所謂的「相對剝奪感」。
儘管越南的經濟成績令人印象深刻,但越南的經濟增長要到1989年冷戰結束後才真正開始,相較於其他亞洲鄰國,它的起步相對落後——越南的平均月薪僅約230英鎊,遠低於泰國等周邊國家。此外,5500萬勞動力中有四分之三的人從事的都是無保障、無社會保護的非正式工作。
「河內這樣的大城市與農村地區之間存在巨大的差距。」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所的越南學者阮克江(Nguyen Khac Giang)說。「對於大多數技能有限的工人來說,存在著一層無形的天花板。即便一天工作14個小時,也無法存夠錢建房或成家。」
這正是芳的感受,儘管她來自越南第三大城市海防(Haiphong)。
她的姐姐嫻在九年前通過貨櫃偷渡成功抵達英國。這趟旅程花費了約22,000英鎊,但靠著在廚房和美甲店長時間工作,嫻在兩年內還清了這筆債務。之後,嫻嫁給了一名已擁有英國國籍的越南男子,他們育有一個女兒,現在一家三口都是英國公民。
在海防,疫情過後工作變得稀少,而38歲的芳希望擁有姐姐在倫敦的生活:能存錢和成家立業。
「她在越南可以生存,但她想要一個家、一個更好的生活,以及更多的安全感。」嫻解釋道。
墨爾本大學發展研究教授何蘭安(Lan Anh Hoang)多年來一直研究移民模式。「20到30年前,人們對出國移民的渴望並不那麼強烈,因為當時大家都很窮。」她說。「那時候,有一頭水牛、一台摩托車,能吃三餐就已經很滿足了。 」
「突然間,一些人成功移民到德國或英國,從事大麻種植或開設美甲店。他們開始匯大量錢回家。儘管留在家鄉的人經濟狀況並未惡化,但相較於那些有親人在歐洲工作的家庭,他們感到自己變得貧窮了。」
「趕上來,賺大錢」
這種尋求海外更好生活的傳統可以追溯到1970和80年代,那時越南在擊敗美軍後與蘇聯結盟。
國家主導的經濟一度跌入谷底,數百萬人陷入赤貧,一些地區甚至出現糧食短缺。成千上萬的人前往東歐國家如波蘭、東德和匈牙利工作。
同時,約80萬主要為華裔的船民因為逃離共產黨壓迫,冒險橫渡南中國海,最終移居美國、澳大利亞或歐洲。
當時的經濟困境威脅到共產黨的合法性。1986年,越南突然轉向,放棄嘗試建設社會主義制度,改為對全球市場全面開放。越南新的國家故事主題變成不惜一切代價,趕上來、賺大錢」。對許多越南人來說,這意味著是時候出國。
「在越南,金錢就是上帝。」蘭安黃(Lan An Hoang)說道。「對『美好生活』的理解主要建立在積累財富的能力上。特別在越南中部,幫助家裡是很強烈的義務。 」
「因此,整個大家庭會共同籌集資金,去資助一位年輕人移民,因為他們相信這個人可以帶回大量金錢,並帶領其他人移民。」
新財富:移民的戰利品
駕車穿越越南較貧困的義安省(Nghe An)平坦的稻田,可以看到原本的小型水泥房已被帶有鍍金大門的大型新房取代。部分新房仍在建設中——這得益於從西方掙回來的錢。
這些新房是那些海外成功人士的重要象徵。
如今,越南因被外國企業視為除中國以外,能分散供應鏈投資的另一選擇,正在吸引大量外國投資,一些像義安省這樣的地方也開始受益。
富士康(Foxconn)是生產蘋果手機的大型企業,目前也成為在義安省建廠的外資企業之一,提供了數千個新工作崗位。
但即便加班,低技術工人的月薪僅約300英鎊,無法與偷渡者描述的英國高收入相比。
從旅行社到勞務掮客
為想離開家鄉的人安排旅程,如今已經成了一個非常有利可圖的行業。表面上,這些公司是旅行社或經營經批准的海外勞務合同的代理商,但實際上,許多公司也提供通過歐洲其他國家偷渡到英國的服務。他們通常描繪英國生活的美好前景,很少提及其中的風險和艱辛。
「掮客」通常收取15,000至35,000英鎊不等的費用,幫助偷渡到英國。匈牙利因為為越南護照持有者提供勞工簽證,成為進入歐盟的一條熱門路線。價格越高,旅程越快也越安全。
美國、英國和聯合國機構已多次敦促越南共產黨當局加大打擊人口走私的力度。
海外匯款每年為越南帶來約130億英鎊的收入,政府也有推動勞務輸出的政策,但僅限於合法渠道,亦主要針對亞洲富裕國家。
2024年,超過13萬名越南勞工通過官方計劃出國。然而這些合同的費用高昂,而工資遠低於他們在英國可能賺到的收入。
2019年,一輛密封貨櫃運送39名越南人橫渡英吉利海峽時發生悲劇,這些人因窒息死亡。這場悲劇讓人們意識到偷渡路線的巨大風險。
但這並未顯著減少對偷渡服務的需求。對貨櫃交通的加強審查,反而促使偷渡者尋找其他方式穿越海峽,這解釋了越南人使用小船偷渡人數的激增。
成功故事蓋過風險
「2019年39人死亡的悲劇幾乎被遺忘了。」其中一名受害者黎文河(Le Van Ha)的堂兄說道。他留下了一位妻子、兩個年幼的孩子以及因旅費而欠下的一大筆債務。這位堂兄不願透露姓名,他說他們社群的態度未有改變。
「人們幾乎不再在意了。這是一個悲哀的現實,但卻是真相。 」
「我看到這股外流趨勢不減反增。對這裡的人來說,成功故事依然比風險更有吸引力。」
受害者中有三人來自農業省份廣平省(Quang Binh)。該地區一所中學要求匿名的校長表示,在準備畢業的學生中,80%正計劃出國。
「這裡大多數家長來自低收入背景,」他解釋道。「對他們來說,(鼓勵孩子)拓展知識和培養技能並非首要目標。 對他們而言,送孩子出國主要是為了快速賺錢,然後寄回家,改善家裡的生活水平。」
今年3月,英國內政部在社交媒體上發起了一項活動,旨在阻止越南人非法移民。越南政府也曾做出一些努力,提醒民眾使用人口走私渠道的風險。但除非這些省份出現更具吸引力的經濟機會,否則這些活動的影響可能微乎其微。
「他們不能只進行一次這類活動,」太平洋聯盟(Pacific Links)反人口販運組織的聯合創始人楊碟(Diep Vuong)指出。「需要的是對教育的持續投資。」
她有親身經歷——1980年,她作為越南船民中的一員移居美國。
「在越南,人們相信他們必須努力工作,為家庭付出一切。這種觀念就像一道枷鎖,讓他們難以擺脫。但如果多年來能持續提供足夠的正確資訊,他們或許會開始改變這種態度。」
然而,這些活動需要對抗一種強大的敘事。那些出國失敗的人——而這樣的人不少——往往羞於啟齒,不願談論自己的失敗經歷。而那些成功的人則回到像義安省這樣的地方,炫耀他們新得的財富。至於2019年39名偷渡者在貨櫃中窒息而亡的悲劇,義安省普遍的看法依然是:他們只是運氣不好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