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台積電、馬斯克,買進機器人概念股

機器人題材正夯,投資人可追蹤機器人占營收比重是否逐步提升,對應股價、本益比與未來成長展望。張智傑攝
機器人題材正夯,投資人可追蹤機器人占營收比重是否逐步提升,對應股價、本益比與未來成長展望。張智傑攝

文/曾子軒

AI機器人好夯!最近股市持續震盪,但機器人成為盤面焦點,大家對於長得愈來愈像「人」的機器人也充滿好奇。AI機器人未來發展如何?有哪些台廠受惠?投資人又該怎麼選股?

「機器人其實都還在工廠中,但大家希望機器人盡快從工廠走出來!」第一金全球AI機器人及自動化產業基金經理人張銀成觀察,全球正從工業機器人、協作機器人,一路進化到人型機器人。

他指出,以前的工業機器人,工作場景需特別量身訂做,產線可能不是人可以進去的,前期的投入就會比較多。但其實很多工作在辦公室、在家中,很難為了一個機器人去特別改造。因此,就有了「人形機器人」的需求,讓它們可依循人類的動線,融入到日常生活與職場之中。

張銀成解釋,人形機器人可以模仿人類的各種動作,其實這一部分是相對容易的。在硬體的部分,門檻並沒有那麼高,最難的還是在於發展有「智慧」的AI機器人。

「傳統機器人工作的時候,必須下很明確的指令,要前進幾公尺幾公分、夾爪需要往下幾公分,但AI機器人就不用。告訴它『你去把地上掃一掃』,它就可以知道地上是指哪邊?哪些汙垢?就會去找相對應的清理工具。」張銀成描繪AI機器人的未來日常。

當然,把AI技術從所謂的虛擬軟體世界,帶到實體世界,很大的門檻是在資料的取得。目前走得最快、而且最有機會可以當作是AI機器人發展前景觀察指標的,就是特斯拉的自動駕駛發展。

台股供應鏈已集結出機器人大軍

人形機器人大軍仍等待更成熟的落地應用,但回頭看看台股,相關概念股卻已活蹦亂跳、行情爆棚。其中,漲幅小至五成,大至二、三倍的也不少見,台股供應鏈儼然已集結出機器人大軍。

元大投顧最新報告就指出機器人概念股的五大利多:機械手臂成本下滑;勞動力短缺與勞工成本攀升;主要市場如中國,相關政策不斷出爐;AI運算結合機器手臂,提高產線自動化程度;協作型手臂興起、拓展新應用場域等,預期2023到2030年工業機器人出貨量年複合成長率將達6.9%。

該報告指出,機器人相關族群可分為幾大領域,一個是零組件與模組廠,目前台廠具備的優勢產品包括馬達、驅動器、線軌與螺桿、關節模組等;關鍵廠商則含括台達電、上銀、大銀微、全球傳動、鈞興、直得等。

二是機器人本體與系統整合,例如達明、所羅門、直得等發展協作型機器人的台廠,或是如上銀、盟立、台達電等,都因機械手臂導入自動化場域的解決方案而受到市場矚目。

三為目前台廠較少攻占的領域,也就是占手臂成本33%的減速機。

少數目前已出貨或積極開發的,包括生產行星減速機的台灣精銳、台達電、宇隆等,以及生產諧波減速機的上銀、盟立、鈞興等。

整體而言,人形機器人商機可期,投入廠商近十年急速攀升,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球投入企業已超過160家,其中中國企業占比37%、美國19%、日本11%,中國廠商更是於近五年倍數成長。

看實質訂單、留意財報指標來投資

國內相關零組件大廠,目前也有不少切入機器手臂關節、減速器者,已有實際營收貢獻比重。投資人可追蹤機器人占營收比重是否逐步提升,對應股價位置、本益比與未來成長展望。

陳威良提醒,盤面當中的機器人概念股至少數十家,族群非常繁雜;然而,從2024上半年黃仁勳來台,接著第三季、第四季皆有新聞及話題,多次發酵後,個股呈現分歧走勢,有股價創下歷史新高的個股,也有一些「妖股」現形。也就是,如果純屬搭上題材,沒有實質訂單,很可能就只是放個煙火,很快殞落的投機股。

投資人要留意各項財報指標,選擇基本面穩固、續航力強的個股,才能搭上這波機器人商機。

原文網址

看更多遠見雜誌
生成式AI讓機器人有了大腦,將從自動化走向自主化
黃仁勳2025十年布局,掀起「超摩爾時代」六大創新商機
三度創業的博盛老董,如何經營出服務業版的半導體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