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低碳未來 成大與中鋼攜手改造鋼鐵工業


國立成功大學組成「低碳冶煉技術Team Taiwan」,集結全台11所大學與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攜手中鋼公司,共同執行「國科會前瞻技術產學合作-高爐低碳煉鐵技術開發」計畫,12月13日上午在台南市福爾摩沙遊艇酒店舉行「高爐低碳煉鐵技術國際研討會」。

超過百名學者、研究生與研究人員和國際專家共同探討低碳煉鐵技術,積極推動開發「以氫代碳」的關鍵技術,以減少高爐煉鐵中的碳排放及推動鋼鐵製程的綠色轉型為努力目標。

成大智慧半導體及永續製造學院蘇炎坤院長(左起)、成大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林士剛特聘教授(總主持人)、成大莊偉哲副校長、國科會產學及園區業務處許增如處長、中鋼技術部門劉宏義副總經理、中鋼鋼鐵研究發展處黃慶淵處長、中鋼鋼鐵研究發展處杜憲文副處長。
成大智慧半導體及永續製造學院蘇炎坤院長(左起)、成大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林士剛特聘教授(總主持人)、成大莊偉哲副校長、國科會產學及園區業務處許增如處長、中鋼技術部門劉宏義副總經理、中鋼鋼鐵研究發展處黃慶淵處長、中鋼鋼鐵研究發展處杜憲文副處長。

全球正面臨氣候變遷與極端氣候的加劇影響,2050年實現淨零碳排是當前既真實且緊迫的挑戰,2050年實現淨零碳排首要衝擊到的產業正是鋼鐵業,不僅佔全球人類活動近一成的總碳排量,鋼鐵製品也是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城市支柱」。

從摩天大樓到橋樑、交通工具、電動車、離岸風電,乃至於家電與鍋碗瓢盆,可見鋼鐵應用無處不在,與文明社會息息相關,正因其無可取代的角色,鋼鐵產業衍生我國製造業近四分之一的碳排放量,為了讓這個「鋼鐵支柱」承載起台灣綠色永續的未來,使得我國邁向淨零碳排的路上,鋼鐵絕對無法置身事外。

鋼鐵生產如同一部引擎,而「高爐製程」則是這部引擎的重要「核心」。傳統煉鐵技術源自工業革命,我國現代鋼鐵產業起始於十大建設,現代高爐煉鐵製程仰賴冶金煤煉製的焦炭與粉煤等含碳還原劑,在將鐵礦石還原成金屬鐵的過程中,產生了二氧化碳排放(即碳排放)。

為了解決這個「核心碳排」問題,成大林士剛特聘教授表示,從基礎原理出發的技術創新是改變成熟製程的唯一出路:以氫代碳是有效減碳的關鍵。透過富氫還原劑部分取代傳統含碳還原劑,氫氣反應後產生水蒸氣而非二氧化碳,故可望大幅減少碳排放。」

此外,透過建立低碳排原料配比技術、模擬高爐內部多元多相複雜反應、確保富氫氣體燃燒安全性,並應用二氧化碳捕集與再利用等技術,成功大學與中鋼開發的低碳煉鐵技術,已實際導入生產流程,使這顆「煉鐵引擎」能改裝為更低碳化的製程。

放眼全球,鋼鐵巨擘ArcelorMittal投入超過百億歐元的研究經費,目標為 2030 年減少25%碳排放。這一雄心勃勃的減碳目標同樣是中鋼公司致力追求的中期減碳目標,而台灣鋼鐵產業以精準的技術研發命題對症下藥,以產學大聯盟的模式連結學研界能量,以更具針對性的解決方案應對減碳挑戰。

與動輒百億資金的投入相比,成大與中鋼的產學計畫以相對有限的經費,成功實現了階段性目標,展現出極具競爭力的減碳效率,堪稱鋼鐵業減碳技術創新的標竿。中鋼公司將於2025年實現每年減少155萬噸碳排放,大略為台灣森林面積約五分之一的吸碳量,也相當於減少約77.5億公里或約等於繞地球19萬圈的汽車行駛碳排。

中鋼劉宏義副總經理表示,這次產學合作的成功,對中鋼而言意義非凡,不僅帶來技術上的革新,提升了中鋼的綠色競爭力,更推動了台灣鋼鐵產業的整體低碳化進程,同時也彰顯出台灣對全球低碳競爭的決心。

中鋼設立2030年較2018年基準年減少25%碳排放的目標,為台灣邁向低碳未來跨出關鍵且重要的一步。本次產學合作成果不僅有助持續推動鋼鐵業向綠色永續前進,也帶動供應鏈上的中小企業共同投入減碳行列。

2050淨零碳排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挑戰,影響著地球公民的未來。成大林士剛特聘教授強調,減碳不僅是企業責任,更是學術界在創新學理與技術發展,以及次世代人才培育上的重點。成大與中鋼將持續推動技術創新和產學合作,期望藉由本次研討會為低碳煉鐵創新技術鋪平道路,加速鋼鐵產業綠色轉型,讓台灣鋼鐵業在低碳時代中繼續扮演關鍵角色,成為產業永續轉型的標竿典範。

更多新聞推薦

雙城論壇風波 朱立倫批:陸委會搞小動作傷害兩岸基本互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