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川普2.0 台廠供應鏈的再次遷移

川普2.0預計將進一步強化「美國優先」政策,計畫對所有進口商品課徵10-20%的關稅。(照片來源/川普臉書)

從1980年代開始台灣製造業歷經數次生產據點的移動,而每次移動的時空背景不同,也對台灣帶來不同的效應與影響,川普2.0到來,台廠供應鏈又將面臨什麼變局?

川普1.0

台灣不少產業曾經前往東南亞設廠,而再次影響到台廠大舉移動到東南亞的關鍵,是2018-2019年美國川普總統所啟動的貿易戰。

在2018年美中高達約4,192億美元的貿易逆差背景下,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範圍涵蓋工業品、高科技產品及消費品,平均稅率提高到約20%以上。當時,台廠因關稅成本大幅增加,被迫調整供應鏈布局,在越南、印度及墨西哥等國加速設立生產據點。

應對美中貿易戰,我國政府也於2019年提出「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將電子與半導體、金屬加工、機械製造、紡織與化工、綠能相關等產業吸引回台設立據點,當年度即吸引七千多億新台幣的投資額。這一波很明顯的促成了高附加價值產業回流台灣,特別是中南部地區成為設廠熱點。

疫情促使供應鏈加速轉移

2020年Covid-19疫情爆發,對全球供應鏈造成前所未見的衝擊。中國的全面封城和停工,導致包括電子產業在內的許多產業出現斷鏈,關鍵零組件與原物料的供應短缺讓全球生產停擺。舉例來說,日德車廠因車用晶片供應不足,被迫減產,直接影響全球汽車市場。此一大亂也讓企業深刻體悟到過度依賴單一生產地區的風險。

因疫情造成全球供應鏈大亂,使企業更重視供應鏈安全,採取的策略像是增加關鍵零組件的安全庫存、多方尋找可以替代的供應商、「近岸外包」將生產基地進行移轉、建立備援生產基地或區域供應鏈等來強化供應鏈韌性。

疫情後,台廠更強化「中國+1」的策略,電子、紡織、機械等除了回台之外,亦加速向印度、越南、墨西哥、中東歐分散生產基地,台積電也於美國設立第一座晶圓廠。

美國拜登政府也因此針對半導體、醫藥、稀土、電池等四大戰略制定回流(reshoring)的相關政策,也進一步倡議「友岸外包」,建立美國與台灣、日本、韓國的「晶片四方聯盟」(Chip 4),整合民主自由國家的半導體供應鏈,同時,響應美國晶片法案政策,台積電也在美設立第二座晶圓廠。

隨著地緣政治風險日增,配合著各國及品牌商強化供應鏈韌性的思維,在台灣保留著高階研發與製造基地,但在其他地區建立擴增生產線的「台灣+1」做法,特別展現在半導體、電子零組件、機械、紡織等產業,而台灣以外的生產佈局則涵蓋美國、印度、日本、越南等地。

展望川普2.0

川普2.0預計將進一步強化「美國優先」政策,計畫對所有進口商品課徵10-20%的關稅。對貿易逆差最大的三個國家,包括中國、墨西哥和越南,將採取更高的關稅措施,例如對中國商品課徵高達60%的關稅,同時取消最惠國待遇。在這樣的情況下,台廠若以美國為主要市場,勢必會加速撤出中國。

同時,為推動「美國製造」,高關稅政策將促使部分目前受惠於美墨加協定(USMCA)的廠商也可能被迫回流美國,台灣進軍墨西哥設廠的趨勢可能因新政策而反轉。此外,因川普1.0崛起的越南,對美貿易逆差擴大,在美預防中資在第三國製造產品規避關稅的措施下,也可能成為加徵關稅的目標,惟其稅率目前尚不明朗。

台灣從數次供應鏈移轉得到的啟示

首先,在歷經川普1.0、疫情變局,直到這次的川普2.0,台廠歷經數次不得不進行的供應鏈移轉,從「中國+1」到「台灣+1」,甚至未來也許需要「越南+1」或「墨西哥+1」。台廠已經體認到分散供應鏈布局、降低單一地區生產風險的必要性。

其次,台廠也勇於探索新興據點,像是汽車零組件、工具機及通訊產業到捷克;半導體光電到立陶宛;電子製造布局波蘭、南非及埃及;自行車在土耳其和葡萄牙;輪胎到奈及利亞、南非;機車業到阿爾及利亞;以及紡織也前進到孟加拉、柬埔寨、肯亞、衣索比亞、賴索托等地設廠,設廠佈局已經不僅僅是中國及常見的東南亞國家。為了降低川普2.0所帶來的關稅衝擊,前往具有潛力的非高關稅國家布局也是可以思考的方向。

第三,台廠在朝向多元全球佈局之際,也累積不同國家設廠經驗,包括法令規章與員工管理,逐步建立起快速複製到不同國家設廠模式,例如運用數位孿生(Digital Twin)快速模擬新建廠區的生產線配置,這樣的能力在川普2.0之下,更顯得重要。

第四,美國不再是難以企及的生產據點,前往美國設廠的業者,除可加大新廠房導入智慧製造的力道以降低成本外,也可以參考台積電的「學徒計畫」經驗培育人才。

迎接川普2.0,台廠再次面臨新的挑戰,與1.0不同的是,台廠已不再是被動應對,經過過去數次供應鏈遷移的經驗積累,已具備靈活調整全球布局的能力,從「中國+1」、「台灣+1」的策略演進,也擴展到探索非洲、中東歐等新興市場的潛力,而不變的是台灣仍將扮演創新研發與高階製造的重要基地。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人物》邀陳永康、揭仲加入團隊 李文忠力行「團結台灣」 打造國防院成台海權威智庫
卓榮泰、韓國瑜、傅崐萁、柯建銘法案闖關前曾多次密商 三大法案背後藍綠角力暗潮洶湧
人工生殖法、代孕爭議大》天主教會推「自然生殖科技」 讓不孕夫婦受孕率近8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