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度寬鬆貨幣政策 中學者:市場過度解讀恐透支利好
(中央社台北10日電)中國將在2025年實施「適度寬鬆貨幣政策」,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近日表示,當前市場對於「貨幣適度寬鬆」有搶跑之嫌,透支利好,應避免對於該政策的過度解讀。
綜合第一財經、證券時報等陸媒報導,管濤在第一創業證券聯合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辦、深圳市第一創業債券研究院承辦的「2025債券市場年度論壇」上做上述表示。
這是中國時隔14年再提「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市場因而對政策有預期心理。
管濤指出,一提到「適度寬鬆」,各界就會想到2008年下半年到2010年底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為了回應對2008年底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在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框架下,在2008年9月至12月,4個月的時間完成降準降息的操作,大幅度降準、快速降息。
管濤進一步說明,2020年以來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應對世紀疫情衝擊,儘管貨幣政策立場是支持性的,從2020年年初到2024年年底累計降準幅度已經超過2008年的最後4個月,但是降息的幅度遠不及當時。
從管濤看來,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談貨幣政策,提到適度寬鬆,但講的是適時降準降息。
管濤認為,時隔14年重提「適度寬鬆」之後,可以理解市場對於貨幣政策進一步寬鬆有更多的憧憬。但貨幣政策重提「適度寬鬆」,是對前期貨幣政策立場支持性的確認。
他指出,2025年會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特別是要擴大政府債券發行,必然需要貨幣政策予以配合,維持低利率、寬流動性的環境。然而,當前市場對於「貨幣適度寬鬆」有搶跑之嫌,透支貨幣適度寬鬆的利好。
報導指出,中國貨幣政策定調「適度寬鬆」的區間可追溯到2008年11月至2010年。2008年為防止惡性通脹的風險,貨幣政策「從緊」定調;至2008年11月5日金融危機階段,貨幣政策定調首次調整為「適度寬鬆」,並在2009年至2010年延續。
管濤進一步解釋,當前的形勢與2008年相比有3點不同。
一是人民幣匯率壓力。在2008年底全球金融危機之前,人民幣主要面臨升值壓力,而從2002年開始到現在為止人民幣匯率處於持續調整的過程中。統籌內外部均衡對於貨幣政策將形成一定的掣肘。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公報已連續3年提到匯率維穩的要求。
二是貨幣政策有效性。2008年是「兩防」,貨幣政策主要面臨供給約束,通過貨幣緊縮來抑制過熱的信貸需求。而現在貨幣信貸由供給約束轉為需求約束,一定程度上長債收益率快速下行,既反映了資產荒,也反映由於有效融資需求不足,實際上中國央行貨幣投放或流動性供給並不能夠進入實體經濟。
三是系統性金融風險。不但銀行面臨風險,實際上低利率也給保險機構等其他長期機構投資者帶來很大壓力。
管濤認為,從短期來看,作為交易盤,要注意貨幣寬鬆不及預期、政策力度超預期、經濟恢復超預期等,可能造成債市動盪加劇。從長期來看,即便要為國債發行、政府債券發行創造一個寬鬆的金融環境,「但究竟怎樣的政策性利率是合適的,這可能是一個更深層次的理論問題」。
管濤還明言,長期來看,中國的潛在經濟成長率存在下行的趨勢,所以中性利率是走低的,但理論上中性利率是包括了通脹利率。現在名目利率快速下行,很大原因是實際經濟成長率低於潛在產出。
他說,如果通過支持性政策和結構性改革,經濟成長率能回到潛在成長率以上,可能名目利率就不是今天這樣的走勢。(編輯:呂佳蓉/謝怡璇)114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