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結家屬經驗 伊甸推精神困擾因應指南

(中央社記者曾以寧台北31日電)親友若疑似有精神困擾,也有教戰手則。伊甸基金會集結13名家屬經驗,整理「給親友的初步因應指南」,有疑似精神困擾狀態列表、專業協助資訊,更有患者不願就醫時的溝通建議。

多數精神困擾當事人與照顧者,在初次面對疾病發生時,常常不知所措,既不知道資源在哪裡、更不知道該如何因應。雖然一般疾病很容易找到單張的衛教資訊,精神疾病者卻缺乏一份可簡單閱讀的資訊。

為此,伊甸基金會啟動摺頁製作專案,以「一份給親友的初步因應指南」為題,打開後就能看到疑似精神困擾狀態的列表,在「該怎麼辦」資訊欄則有諮詢及檢測相關資訊;背面則整理出當照顧者遇到不願就醫,或不知如何與醫師溝通時的具體建議。

摺頁另一側,則有復元過程中,藥物與諮商以外,可取得的其他資源,如日間復健、就業協助以及家屬支持資源等,讓家屬有更多元的方向可以參考。

不同於多數摺頁是由專業工作者,依其經驗及視角判斷需求,進而設計製作;伊甸基金會透過新聞稿表示,此次摺頁從發想,到內容整理、設計呈現,甚至發送管道,都是由13名家屬志工共同討論而成。

家屬阿繆(化名)分享,其實在疾病症狀與醫療以外,當事家庭也非常需要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如有困擾時可以跟誰討論、門診時要怎麼跟醫生交流、遇到不願就醫服藥的狀況時可以怎麼辦等,這些問題看似基本,對家屬與當事人來說卻最重要也最切身。

另一名志工寶華則說,其實大家最關注的,是「如何生活」。因為社會對精神疾病的不認識,導致許多人對發病前兆沒有意識,透過文字呈現發病「現象」,能讓人清楚知道,「遇到這些狀況需要尋求專業協助」。而摺頁設計中,更多以生活用語為主,希望平易近人的語言,能連結家屬心聲與實際現況,也更貼近實際的需求。

伊甸基金會活泉社區家庭支持中心工作者劉秀玟表示,此次摺頁歷經2年與家屬來回對話,蒐集各方回饋,不斷修正且字句斟酌,終於在今年10月定稿。盼透過這份「敲門磚」,可以第一時間接住精障家庭,成為他們的浮木,引導家屬找到能一起討論的夥伴、照顧他們心中的拉扯與掙扎。(編輯:陳政偉)113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