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魷魚遊戲》為什麼讓人崩潰?心理師:這是一套精心設計的殘酷系統
Netflix夯劇《魷魚遊戲2》強勢回歸!除了延續第1季對資本主義的批評,第2季還探討了人性、性別、種族等議題,而一再的進行殘酷遊戲,也讓我們看懂了人性的貪婪。《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臨床心理師李維庭從心理學觀點看《魷魚遊戲》,究竟遊戲參加者的心理狀況為何?提供及執行遊戲者的心理狀況為何?本文一次解析。
從心理學觀點看《魷魚遊戲》
最近一口氣看完了韓劇魷魚遊戲第2季。第1個印象是,魷劇的劇情演示,它很像在過去在學習社會心理學時所進行的社會心理學實驗,把人放在一種特定的社會心理實驗的處境中,然後觀察人的言行反應會有什麼變化。
像心理學教科書所提的「米爾格倫實驗」或是由「史丹福監獄實驗」所演示的「路西法效應」,都在說明一個人在不同情境下,他的言行舉止不一定出自內心本來的個人意志,而是受到情境的影響,扭曲了個人原本可能的良知。
如果上述的社會心理實驗,大家感到陌生,有2句常說的話,可以代表所要闡釋的意義:第1句話是「換了位子就換了腦袋」;第2句是「絕對的權力使人絕對地腐化」。
我們可以從2個視野來看,即巨觀和微觀。在前者要問的問題是:當一個人進入特定的處境系統時,人的變化為何?在後者要問的問題是,遊戲參加者的心理狀況為何?提供及執行遊戲者的心理狀況為何?我們可以加問1個問題,當外於遊戲的第3者(觀眾),怎麼知覺感受這部片?
當人進入系統,心理如何被影響?
巨觀的問題或者可以簡化成:「當人進入一個系統中,他的心理如何被影響?」。
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人總在系統的脈絡中,我們觀察一個人,不僅僅是單獨那個人而已,而是那個人總在某個系統(背景)中被我們觀察。一般來說,系統是以「關係之網」顯現岀來;而你觀看的那個人和你的關係脈絡是重要的。比如說:「爸爸」、「媽媽」、「上司」、「朋友」、「兄弟姊妹」⋯⋯等。這些人對你顯現關係中的「角色」特性。
在魷劇中,那些參賽者,在我們眼中,一般是在社會系統被標定為「走頭無路的陌生人」、「沒有辦法的陌生人」;一但他進入參賽系統,變成不認識的「遊戲的選手」。而遊戲的選手展現出來的,就是選手的競爭態度和行為手段,這些選手的競爭態度和行為手段又受遊戲的規則所影響。
所以,一個人的言行舉止,並不見得代表那個人的本然樣子,而是受到他所處的系統規則影響,他的言行並不全是他自由意志的展現,自由意志可能只會影響他的表現形態。比如說,爸爸生氣了,有的爸爸打小孩,有的爸爸罵小孩,他們都在進行「管教」的動作,只是表現型態不同。在魷劇中,大家都在求生以過關,但有的參賽者是犧牲他人以過關;有的人則是攜手他人以過關。
參與《魷魚遊戲》之心理猜想
微觀上我們拆成2個問題:遊戲參加者的心理狀況為何?提供及執行遊戲者的心理狀況為何?
前者很明顯,幾乎都想要贏錢,在原本的社會系統「翻身」,但沒想到在參賽系統中,隨時有喪命的可能。魷劇中沒有解釋也沒有出現參賽者詢問遊戲的內容及規則是什麼,這個狀況比較違反經驗。一般我們在做決定前,會先瞭解接下來可能的各種情況來幫助我們做決定。
而魷劇中,只是告訴你,參加遊戲就可能獲得鉅額獎金這麼簡化的說法,雖然如此,但是還是吸引一票人參與。可能的原因在於這票人都有「心理的弱點」可被運用,就是這票人「都需要錢」,因此這個弱點導致理性的弱化,不加以瞭解遊戲的內容和規則就貿然答應參加遊戲。
許多詐騙就是利用「心理的弱點」,讓你先做出決定再說,一旦你踏入第1步,就難以回頭。若是參賽者知道,遊戲有喪失性命的可能,大概沒辦法招募到456人。
再來就是「可能是我會獲勝得獎」的美好想像,讓不少參賽者孤注一擲,想像一步登天。就某個角度想,這類人都是樂觀主義者,支持著他們繼續玩遊戲的動力,就像第2季一開始「彩券與麵包」的選擇,大部分的人都選了彩券,因為彩券販賣的是希望。這樣的心理機制,老實說,並没有好壞,但若是希望超過對現實凶險的忽略,就可能把人陷於危險之中,讓人成為真正的賭徒不務正業。
第2個問題是:提供及執行遊戲者的心理狀況為何?這個問題在第1季中有部分回答。一個超級有錢人吳一男在物質世界都富足的情況下,但精神世界頗為匱乏狀況下,想解決無聊人生的方法所想出來的。
他想回到童年玩遊戲的美妙心情。但是他這樣的方法頗有問題。第1個,童年的美妙心情有當時心智階段及系統脈絡所支撐;第2個,使用殺戮性規則顯示他對生命的態度。他並不是一個人道主義者,極可能是一個很有錢的自私商人,對生命、人性都不信任,而且相信自己能夠掌控。
再來就又分2層:一個是遊戲制定者(包括遊戲規則);另一層是執行遊戲的紅衣面具人。前者基本上是這個遊戲社群的獨裁者;後者是獨裁者的爪牙,連帶分享權利及利益的「權貴」。這很像獨裁國家的社會縮影。獨裁者為所欲為,視人民如草芥,如賽馬的馬匹,運用遊戲規則,隨意操控。獨裁者是這個社群最高階的人,在心理學上,他極可能是非常自負有能力的自戀者。
加問的1題是:當外於遊戲的第3者(觀眾),怎麼知覺感受這部片?這牽涉到收視率的問題。在過去,有不少人認為色腥羶是新聞博取閱聽人數的方式。這在新聞學上和「轟動效應」(Sensationalism)一致,就是以色情、暴力、煽動的手法報導新聞,可以得到較多的關注。
在第1季中,當看到123木頭人的英熙娃娃遊戲過程中,對那些移動的人,予以槍決淘汰,在觀賞的觀眾中得到震憾性的暴力情節。再者天真的兒童遊戲,伴隨殘忍的槍決,這個反差加大的暴力感而使得觀眾印象深刻。
但這個重覆的設計,在第2季依舊如此,讓觀賞第2季的民眾感到感官疲乏,而沒有那麼震撼。第2季較多的是這些參賽者的人生故事,如果您追求感官的刺激強度,恐怕會有點失望。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最後,我要說的是魷劇主角成奇勳想出一個破解系統的方法,就是消滅系統本身。這個方法放大來看,就是「革命」,成奇勳知道讓遊戲繼續的人不是那些投票贊成遊戲繼續的人,而是系統的規則,所以要對抗的是系統本身。
我不知道魷劇的創作者是不是有這個隱喻,面對不義的制度要起身反抗,才有終結的可能。只可惜當第2季的故事說完時,成奇勳一方的「革命軍」付出慘痛的代價而失敗,結論就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猜想第3季的劇情,應是「裏應外合,推翻暴政」,由警察黃俊昊為首擔任外援;由成奇勳擔任 「人民軍領袖」,一起推翻暴政,終結遊戲。不過這些都是我個人猜測而已。
(本文獲穗波心理師授權轉載)(首圖來源:Netflix臉書粉絲頁)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看更多優活健康網相關報導
陌生小孩需要幫忙,你會怎麼選擇?心理師揭遊樂場親身經驗:先保護自己
小心高齡失智長輩,成詐騙集團肥羊!詐騙老人手法「前3名」大公開
本文授權轉載自《優活健康網》,原文為《魷魚遊戲》為什麼讓人崩潰?心理師:這是一套精心設計的殘酷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