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素癌是什麼?皮膚癌症狀有哪些?為何天冷沒太陽也需要防曬?
黑色素癌是什麼?前立法委員、資深媒體人陳文茜2019年2月確診罹患一期肺腺癌,原本病情在化療後已趨穩定,近日又發現癌細胞擴散,變成黑色素癌第四期。黑色素癌為皮膚癌的一種,不少名人都是皮膚癌病友,例如知名科幻小說作家倪匡、演活「金鋼狼」的好萊塢藝人休傑克曼、港星謝霆鋒等。衛福部公布2019年癌症登記報告,皮膚癌不僅位列第八名,且長年盤踞十大癌症之列。究竟皮膚癌症狀有哪些?黑色素癌又是什麼?Yahoo奇摩顧健康帶你認識。
皮膚癌是什麼?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在最外層反覆接受溫度、日光、摩擦、細菌等刺激,並做出相應的反應。皮膚癌則是指皮膚表面發生的惡性腫瘤,好發於臉、頸、手臂等常被陽光照射的部位。
雖然黃種人皮膚普遍可分泌較高的黑色素、減少紫外線吸收,罹患皮膚癌的機率相較白人來得低,不過還是不能大意。根據衛福部資料,2019年十大癌症發生人數中,皮膚癌排名第八,且發生率逐年上升,推測可能與社會結構中人口老化、醫療進步診斷力提升有關。
延伸閱讀》冬天不防曬癌症風險更大!研究:86%皮膚癌歸因爲「曬太陽」
皮膚癌有哪些種類?
皮膚癌可依照癌細胞的來源,分成不同種類,常見的有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及黑色素細胞癌。
基底細胞癌:表皮光亮凸出,膚色小腫塊,中間偶有潰瘍傷口,70%至90%發生在臉部、頸部及手背等陽光照射得到的地方。這種癌症生長緩慢,大多不會轉移,但可能往皮膚下延伸,侵犯骨頭造成肢體變形,國人發生率約為50%。
鱗狀細胞癌:外觀多半為突出的屑狀角化腫瘤或潰瘍,易發生在陽光照射之處、長期無法癒合的慢性傷口、常接觸化學物質的皮膚,和曾接受放射線照射的部位。通常會發展成蕈狀腫塊,且有轉移的可能,國人發生率約為25%。
黑色素細胞癌:常見於肢體末端如手腳等處,常以墨黑色或色澤不均的斑塊出現,也可能呈現凸起腫塊,是十分嚴重且易轉移的皮膚癌,預後不佳,因皮膚癌逝世的患者中,約四分之三是罹患黑色素細胞癌。國人發生率占4%至7%。
皮膚癌有哪些病徵?該如何自我檢測?
罹患皮膚癌的患者,大多不痛不癢,很難察覺;但皮膚癌特色在於肉眼就可以看到病灶。要是發現皮膚上出現不明腫塊,痣變大、變色或流血,以及傷口久不癒合,就可能是皮膚癌的前兆。
民眾平時可觀察皮膚腫塊或痣的形狀是否對稱、邊緣是否有規則性、顏色是否均勻、直徑是否大於0.6公分、是否有明顯凸起等,簡單分辨皮膚腫塊是否為惡性。
皮膚科醫師李友專表示,許多民眾擔心身上的痣演變成癌,又怕為此跑醫院掛號、排隊,浪費醫療資源,可能因此延誤黃金治療期。台北醫學大學在2019年發表「痣能達人MoleMe」聊天機器人,整合5000筆醫療影像資料庫,結合人工智慧創建出異常痣的初步篩選機制,民眾只要拍下痣的照片上傳,並回答痣存在的時間與位置、一個月內有無改變等問題,就能獲得風險評估與建議是否須就醫。
皮膚癌致癌因素為何?哪些人是高風險族群?
皮膚癌的成因主要與日曬有關,長期曝曬在紫外線底下,可能會導致皮膚細胞的病變。雖然冬天時紫外線UVB相對夏天低,但人類多數時間接收到的紫外線屬UVA、且冬天降低的幅度並不高,所以還是需要做好防曬。
燒傷、輻射、基因遺傳、慢性砷中毒,或免疫力下降,亦是皮膚癌的致癌因素。
而皮膚白皙者、痣多者、日光性角化症患者、有皮膚癌家族病史者等,都是皮膚癌的高風險族群,應特別注意自己的皮膚狀況。
延伸閱讀》天冷沒太陽也可能罹皮膚癌! 醫證實「5大危險因子」:你恐正暴露其中
皮膚癌如何治療?
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早期發現,通常以外科手術切除即可根除,且治癒率高達九成以上;小型的皮膚癌,甚至可用液態氮冷凍或雷射來治療。但若晚期才發現,可能須加上放射線治療或是化療。
黑色素瘤:除了手術切除之外,若晚期才發現,導致病灶過大,可能就必須截肢、切除淋巴腺、化療、放射線治療或是採取免疫治療。如果不幸發生轉移,即使進行治療,致死率仍然偏高。
皮膚癌預防怎麼做?
由於紫外線無所不在,因此應避免長時間曝曬於陽光底下,即便是陰天,外出也應採取防曬措施。
此外,遠離瀝青、焦油、砷化物、農藥等有害化學致癌物質,保持皮膚表面清潔,多吃富含Beta胡蘿蔔素及維生素的蔬果(如地瓜、菠菜、胡蘿蔔、南瓜、甜椒、萵苣、酪梨等),對於預防紫外線也有一定的效用。
患有日光性角化病、著色性乾皮病等癌前病變者,應積極接受治療。一般民眾則應自我觀察皮膚狀況,若是發現不尋常,建議盡速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