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旬婦高山症獨留深山!醫:應是「高海拔肺水腫」 與急性高山病有什麼不同?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報導】日前51歲黃姓女子與另外7名山友揪團攀登南一段,不料卻因高山症發作無法隨隊繼續前行,獨自留在卑南主峰附近等待救援,所幸獲救時身體虛弱但無大礙,目前已下山就醫。根據症狀描述和發病時序,家醫科陳崇賢醫師推測黃女應是發生「高海拔肺水腫(HAPE)」,並說明其發病時間和症狀,也再次提醒民眾登山一定要注意安全!

登山愛好者注意!「高海拔肺水腫」症狀、發病時間一次看

登山不僅能強身健體,還能享受挑戰自我極限,成為許多人熱愛的戶外活動,但不要忘了登山其實具有一定危險性!人體暴露在高海拔環境,可能引發「高山症」,分為「急性高山病(AMS)」、「高海拔肺水腫(HAPE)」和「高海拔腦水腫(HACE)」三種。陳崇賢醫師說明,「急性高山病」一般暴露在海拔超過2500公尺的4至6小時後就會出現症狀,相較之下,「高海拔肺水腫」不一定會在進入高山環境後的前兩天出現,慢的話還可能在行程的第3至5天才逐漸有症狀。陳醫師也指出,缺乏登山經驗的民眾,可能因為前幾天還走得好好的,而誤以為是身體疲勞才開始走不動,因此對高海拔肺水腫的發生失去警覺。

急性高山病最主要的症狀為頭痛,再合併噁心、想吐、頭暈、虛弱無力等症狀。而高海拔肺水腫早期症狀並不明顯,有運動能力變差、乾咳、疲倦、胸悶、心跳加速、呼吸加速等,陳崇賢醫師表示,山友間可能還會互虧說「是不是練不夠」而一笑置之;後期症狀持續惡化,會出現休息時仍呼吸困難、有窒息感、咳嗽不止、粉紅色泡泡痰等。陳醫師特別提醒,高海拔肺水腫不一定需合併急性高山病的症狀,可以獨立出現。另外,「高海拔腦水腫」則是出現急性高山病症狀外,還會有步態不穩、意識不清等狀況。

「下降高度」是高山症的黃金準則 吃了藥不要又繼續衝!

陳崇賢醫師表示,根據研究,高於4500公尺,高海拔肺水腫的發生機率有0.2至6%;高於5500公尺,機率升高到2至15%,比較麻煩的是,高海拔肺水腫的再發率接近60%,建議有病史的登山客在下次登山前要使用藥物預防。任何高山症的黃金準則都是「下降高度」,也就是如果還能自己行走,要立即降低海拔高度。不過陳醫師也強調,先前曾提到,高海拔肺水腫可能發生在行程的第3天,如果是縱走,會陷入「不上不下」的困境,這時就只能對外求援。

陳醫師也提到,服用相關藥物可以緩解症狀,但主要目的是讓患者有機會自行下山,切記不要吃藥後覺得已經沒事,就繼續往上衝!此外,「台灣野外地區緊急救護協會」也在多處山屋設置攜帶型加壓艙(PAC),緊急情況下將成為救命法寶,建議經常登山的民眾要學習其操作方法。最後,醫師也呼籲山友之間,尤其是對新手登山客,要多分享高山症的相關知識,讓大家都能更安全地進行登山活動。

【延伸閱讀】

海拔過2100m注意!醫:「高山症要小心」 常運動者也會發生

運動中的突發狀況!如何避免意外暈倒 保障運動安全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005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