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查核報告#1766 網傳影片「染疫康復者大腦會萎縮,可能會失智,心血管風險增加,還容易糖尿病,讓不孕症增加」? 發布日期/2022年7月4日 經查:【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2/7/4版】 一、專家表示,解讀長新冠議題的醫學研究時,要注意研究限制。 包含新冠病毒株一直改變、染疫後症狀也變輕,過去的研究結果是否能對應當前流行的Omicron病毒株,目前並無定論;相關研究納入的受試者多為經確診或有住院病人,缺少無症狀或輕症的「黑數」,研究結果看到的是比較嚴重的狀況。其他如實驗設計有無對照組、研究對象、研究追蹤時...
減肥時常因為自炊超麻煩而放棄,自己煮又總是沒有外食好吃?化學系出身的韓國料理研究家金志玹在《低碳減醣家常料理》書中分享,只要把握碳水化合物也就是醣類、蛋白質、脂肪3者的比例,謹記「碳水50克」前提,參考作者按照黃金比例設計料理,讓你不用動腦,吃得健康享「瘦」。以下為原書摘文:
失智人口逐年攀升,年長者如果走路速度變慢,罹患失智症的機率就越高,尤其現在人口老化嚴重,疾病照護需求增加,失智症病友腦部神經細胞退化,出現各種認知功能障礙,對病友和照顧者來說,生活勢必受影響,失智症早期發現與介入,可延緩退化速度,避免持續惡化。
已知猴痘與天花病毒可能透過衣物、床單傳染,日前台灣更出現首例境外移入猴痘個案,顯示猴痘病毒可能已潛伏在我們生活周遭中,不可掉以輕心!如何在生活中防範猴痘入侵?使用過的衣物用一般洗衣精就能完全消毒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以下回應。
大多數父母都希望孩子能高人一等,尤其身材不高的父母,更是擔心自己的孩子會輸在起跑點上。事實上,孩子未來的身高除了會遺傳父母基因外,跟後天的飲食與生活習慣息息相關。 若能把握孩子生長黃金期,在
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減重是許多人日常的課題,依靠攝取極低熱量飲食或極低醣類(碳水化合物)方式所達成的減重效果快速,但容易復胖且不持久,日前一名34歲的于小姐表示一直
大多數父母都希望孩子能高人一等,尤其身材不高的父母,更是擔心自己的孩子會輸在起跑點上。事實上,孩子未來的身高除了會遺傳父母基因外,跟後天的飲食與生活習慣息息相關。 若能把握孩子生長黃金期,在學齡前期(3~6歲),以及青春期這段期間,給予適當的飲食、充足的睡眠及運動,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營養均衡飲食的部分,首重營養均衡,孩子如果偏食、挑食,容易因為缺乏某種營養素而長不高。所謂的營養均衡,是指每天要均衡攝取6大類食物,包含:主食、蛋白質、蔬菜、水果、堅果及奶類。 如果小朋友營養失衡,不喜歡吃蔬菜、水果等食物時,體內會缺乏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素,就難以將蛋白質、鈣質等營養素作用在骨骼合成、生長激素分泌的反應上。2.蛋白質要足夠很多人以為長得高,補充鈣質就夠了?這可能有點誤會!由於鈣質主要的功能是強化骨骼、增加骨質密度,和長高其實沒有那麼直接的關係;真正會影響身高的關鍵營養素是「蛋白質」,因為生長激素是由蛋白質合成的荷爾蒙,而且蛋白質要能發揮作用,必須要搭配足夠的碳水化合物,才能被有效利用。因此,光吃肉、喝牛奶,記得也要補充飯、麵包等主食,當然以非精緻類的澱粉為主較好。 值得注意的是,
小花媽媽今年55歲,日前罹患新冠肺炎,康復後,突然感覺自己變「鈍」了,上班時經常忘東忘西、注意力無法集中,交辦的事情馬上就忘記,擔心自己罹患失智症,因而就醫,醫師指出,其實這是「腦霧」症狀,為感染新冠肺炎後衍生出的慢性後遺症,50歲以上長者最常見,有時症狀會持續數個月,但這和真失智現仍有差異。
一想到減肥料理,大家都直覺是口味清淡的生菜沙拉、雞胸肉、各種蔬菜水煮餐吧。但是化學系出身的韓國料理研究家金志玹在《低碳減醣家常料理》書中,以瘦下15公斤的親身經驗和吃貨生涯,分享給讀者,低碳減醣飲食法不僅能瘦,而且能夠吃得開心滿足,其中分享的90道食譜,也會讓人忍不住驚呼,這真的是減肥時能吃的嗎?以下為原書摘文:
熱中於控制體重的纖瘦女性必須當心!不少人會利用節食來維持身材,然而卻會在所謂的作弊日、放鬆日,讓自己暴飲暴食。若進食後,會感到噁心想吐、或腹部長時間感到脹痛不適,衛福部苗栗醫院腸胃肝膽科主任林宗賜提醒,可能罹患了「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yndrome),建議及早就醫。
日前有民眾分享自己的「腦霧」症狀,在開車回家的路上,突然忘了自己在哪?感覺像是失智,覺得非常困擾!有營養師就教出現類型情況者,除了看醫生,也可以從改善飲食下手,因為大腦的能量來源是葡萄糖,促進腦部發達
全球約有5500萬名失智者,但卻有高達75%的人,尚未被診斷確認,未來將有「診斷需求海嘯」。台灣的上頂醫學影像AcroViz,首創結合擴散式磁振造影技術(dMRI)和AI人工智慧,評估腦年齡和失智風險,不但已取得美國FDA許可製造,今年6月也剛通過台灣TFDA上市許可。依衛生福利部2010年委託台灣
一位主婦在網路上求救,她買了專門洗熱水瓶的「檸檬酸」來洗水垢,卻沒想到不只水垢洗掉了,連熱水瓶的防沾塗層也洗掉了。家事達人陳映如提醒,檸檬酸雖然是非常好的無毒天然清潔劑,但是記得濃度不能太高,洗熱水瓶
新冠確診康復之後,行駛在每天回家必經的路上,最熟悉的場景突然變得陌生、忘記自己在哪,直到看到路牌才恢復正常……。發生這樣的事,多數人會惶恐害怕,懷疑自己是不是患了失智症,但這卻是新冠後遺症「腦霧」的現象之一。腦霧和失智症有什麼不同?如果曾經腦霧或長期未改善,將來會不會提高失智症風險? 新冠病毒在全球大流行,國內外不少染疫者都在康復後仍存在後遺症,腦霧(brain fog)是相當常被提到的長新冠(long COVID)後遺症之一,有些人甚至急性感染期也會出現,變得容易失神(專注力渙散)、健忘(記憶力下降)、遲鈍(思考理解力退化)、倦怠,或覺得身體不舒服等。 例如有國內確診者提到,「開車準備回家,突然一個瞬間,忘記自己在哪裡,周遭環境完全陌生,放慢速度尋找路牌,看到路牌時整個人就恢復正常。真的是像電視演的失智的感覺……」;也有教了20年的英文老師說,「確診後上課時,會有講一半的英文句子,突然卡住講不下去。或看到某個英文單字,明明認識,卻突然講不出意思來。腦霧的狀況真實發生,的確像初期失智症。」 許多腦霧患者的親身經歷聽來都如同失智症,發生當下不免害怕自己是不是得了失智症;「腦霧會不會好?」
許多人在吃過午餐後都有小睡午覺的習慣,幫助下午工作或唸書更有效率。但午覺要睡多久才適合?醫師邱正宏指出,若是白天睡覺的時間太久,有可能是「輕微認知功能障礙」或是「阿茲海默症」的前兆,也分享6種方法,改善睡眠品質。
夏天相較其他季節,身體容易排汗,消耗更多水分,因此水量的攝取很重要。但對於不愛喝水,又常忘記喝水的人,常常是用一杯杯的手搖飲料,作為解渴和補充水分的來源,甚至很多人也會透過吃冰淇淋消暑,不過這些習慣不但較不健康,也沒辦法有效的為身體補水。營養師Ricky's Time介紹5種水分含量高的蔬果,幫助你夏天消暑又補水。
銀髮族可能因為牙口不佳,只能吃軟或流質等不用咀嚼的食物,但咀嚼跟老年疾病和失智症有關。除了練習咀嚼,也可以做健口操訓練口部肌肉,達到訓練吞嚥的效果。 咀嚼力是防老益智關鍵 一份發表於期刊《老化(Aging)》的最新研究,分析554名超過50歲的中老年人22年,發現咀嚼能力與年齡漸長所造成的智力衰退有關,咀嚼能力越差,空間感、學習新知和處理問題的能力也隨之降低。「過去大部分研究都以牙齒脫落的狀況和認知功能做連結,但牙齒脫落的人可能會出現適應缺牙來咀嚼的狀況,所以牙齒損失的數量不能完全反映咀嚼功能是否健全,」主要研究者、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老年研究中心研究員汀媞卡(Christina Dintica)說。 (中年人、銀髮族牙口的健康關乎未來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圖片來源:Pexels) 陽明大學牙醫學系特聘教授許明倫也指出,許多研究調查顯示,咀嚼能力較差的人,往往認知功能也較低,甚至較容易出現沮喪等情緒問題,進而增加失智的風險。例如日本在2013年公布關於咀嚼能力與認知能力關聯性的研究結果,研究顯示咀嚼能力差者,巴氏量表得分也較低,且較容易出現沮喪等相關問題,進而增加失智風險;南韓則是針對鄉下地
很多人常會說:「唉呦!真的是老了,老是忘東忘西!」其實這句話可能是錯的,很多民眾誤以為人老了就會失智,忽略了就醫的重要性。失智症是疾病 影響範圍廣健康管理醫院錢政平副院長指出,事實上失智症是一種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