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環境、生活習慣、飲食習慣和低落情緒都是誘發乳癌的因素,營養師方儀薇表示,長期進食高脂肪、高動物蛋白、高熱量食物、營養過剩導致肥胖,是導致乳癌的重要原因。以下飲食建議可以預防乳癌。 預防乳癌飲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根據《神經學》醫學期刊最新研究顯示,中年人若未能妥善管理血壓、血糖和膽固醇等風險因素,且缺乏運動、均衡飲食和充足睡眠等健康習慣,將大幅提高未來罹患中風、失智或憂鬱症的風險。 習慣與疾病風險 緊密相關聯 耶魯大學研究團隊針對31萬餘名平均年齡56歲的參與者進行為期五年的追蹤研究。研究評估八項基本心血管健康因素,包括運動習慣、戒菸、健康飲食、體重管理、血壓控制、睡眠品質、膽固醇及血糖水平。結果顯示,生活型態評分「差」的群體,發展出神經系統疾病的風險是評分「最佳」群體的兩倍以上;評分「中等」者的風險則比「最佳」者高出37%。 研究進一步分析發現,在所有參與者中,約1.2%的人在追蹤期間出現中風、失智或老年憂鬱症等神經系統疾病。細分來看,生活型態最佳組別中僅有0.7%出現相關疾病,中等組別為1.2%,而最差組別則高達1.8%。這些數據明確顯示了生活習慣與疾病風險之間的強烈關聯。 建立健康生活 良好生活型態 這項研究結果提醒,健康生活型態不僅影響當下的身心狀態,更對未來的健康有深遠影響,中年時期是預防神經系統疾病的關鍵階段,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可有效降低疾病風險。 董
隨著外食族成為主流,燙青菜成為許多人減肥時的首選。然而營養師高敏敏指出,燙青菜也隱藏著瘦身陷阱,特別是對想減肥、減脂的人來說,選擇青菜種類與搭配方式至關重要。以下是高敏敏揭露的四大健康觀念,幫助大家在瘦身路上避開誤區。|
「退休」是現代人普遍會經歷的人生階段,退休後沒有生活目標,影響健康,罹患疾病風險增60%,該如何減少退休帶來的失落感,降低罹患老年憂鬱的風險。
冬至來碗湯圓,美味又應景,然而湯圓的糯米成份難消化,內餡的熱量也會造成健康負擔。中醫師和營養師分別提出妙招,教民眾如何吃到美味湯圓的同時兼顧健康,快樂過冬至。
衛福部公布最新「111年癌症登記報告」,肺癌連續兩年位居榜首、大腸癌緊追在後排第二,癌症時鐘更快轉了17秒。預防癌症是健康必修課,從今天開始建立「防癌新生活」,...
酪梨富含營養,但坊間卻流傳,酪梨恐增加乳癌風險。預防醫學醫師張適恆指出,酪梨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還有維生素A、E、K等,然而,美國哈佛公共衛生學院曾發表一項流行病學研究,指每周吃至少1份酪梨,雖降大腸癌、肺癌等風險,但乳癌風險竟增21%,但這其實是特例,在其他研究並未發現類似結果,另外,吃酪梨時不要加複雜的配料,吃了才比較健康。
吃湯圓前後不妨多攝取鳳梨、木瓜或奇異果等含「酵素」類的水果嚴冬來臨,許多人會趁著冬至時節進補,補充養分應根據個人體質和健康狀況調整,為了補身子就狂吃麻油雞、薑母鴨、羊肉爐,容易在不知不覺中吃下高油脂、高熱量的食物,導致越補越上火、消化不良或體重上升。以中...
越來越多人知道,果糖會促進腫瘤細胞生長。醫師王介立表示,最新研究發現,果糖對腫瘤增長的促進並非腫瘤細胞自身分解果糖來獲得能量,而是經由肝臟先將果糖轉化為脂質,再經血液運送到腫瘤細胞使用。因此,對於常運動者而言,持續消耗肝醣可避免果糖轉化為脂肪酸。而在癌症面向,若能干預肝臟的果糖代謝途徑,也許能成為控制腫瘤生長的新策略。他表示,「若常在運動者,就無果糖被轉成脂肪的空間,進而阻卻腫瘤細胞的生長。」
【NOW健康 翁靖祐/新北報導】冬至將近,湯圓成為每家每戶應景的傳統美食。然而,湯圓的主要成分糯米粉,對長輩與孩童來說,咀嚼與消化較為困難,內餡的熱量更容易造成負擔。如何讓湯圓既能保留應景的風味,又符合不同族群的健康需求,成為許多家庭關注的焦點。台北慈濟醫院周家琳營養師帶大家認識健康食用湯圓的方法及易消化的湯圓食譜,讓全家大小都能安心吃湯圓。 小小湯圓熱量驚人 控制份量避免肥胖 湯圓主要成分為糯米粉,屬於全榖雜糧類,而若是有內餡的湯圓,如含芝麻、花生內餡,則內餡的部分屬於油脂類;若是紅豆、綠豆沙內餡,則同樣屬於全穀雜糧類。周家琳營養師說明:「湯圓及額外添加糖份製作的內餡都容易造成血糖的上升,而油脂類的內餡更會提高湯圓的熱量。所以若是一般的紅白小湯圓,建議一天食用最多二十顆,這樣的熱量相當於半碗白飯,若為內餡湯圓,兩顆即可達到同等熱量,需注意控制份量。 而孩童若食用過量的湯圓內餡,容易讓精製糖的攝取量超過標準,導致蛀牙、肥胖或是影響成長發育。」此外,由於湯圓黏性高,長輩或孩童食用時,也常面臨咀嚼與消化困難,甚至出現脹氣、胃食道逆流或是噎到的情況。周家琳營養師說明:「湯圓黏性高的原因,源自
2024年即將結束,新的一年不妨為自己的健康規畫新生活。今年10月刊登於國際期刊《神經學》的研究指出,中年人未能好好管控血壓、血糖和膽固醇等風險因素,以及欠缺健康的生活習慣,包括運動、飲食和睡眠等,未來罹患中風、失智或憂鬱症的風險較高。
國家衛生研究院今(113)年公布了一項涵蓋全國22縣市、針對65歲以上高齡人口進行的失智症調查,點出失智症對患者及家庭的重大挑戰。北榮桃園分院18日指出,根據調查,截至民國113年,台灣65歲以上的失智症患者已達35萬人,並預估在未來10到20年內將持續快速攀升,到民國130年可能突破68萬人,成為國人不可不慎的老年疾病。失智症除了大家熟悉的記憶退化外,還會伴隨情緒及行為症狀(BPSD),例如憂鬱、焦慮、作息混亂等,這些症狀不僅增加患者的不適,也成為家屬與照護者的主要壓力來源。調查顯示,有66%的失智症患者出現至少一項BPSD。最常見的五大症狀分別為:憂鬱及負性情緒(33%):長者會對過去常做的事物失去興趣,面露憂愁與抱怨。恐懼或焦慮(27%):不斷表達對於某件未發生或即將發生的事情感到憂心。重複行為(25%):最常出現的就是反覆地問一樣的事情。妄想(21%):相信沒有發生過的事情,例如:自己的東西被偷。隨著失智症病情的推展,失智程度指標CDR分數上升(CDR分數越高表示失智狀況越重),BPSD的發生率也隨之提高。這些症狀不僅需費心費時的利用藥物與非藥物治療來減緩症狀,也對照顧者的心理
想要維護淋巴系統健康、促進身體免疫力該怎麼吃?食補達人林秋香特別分享以鯛魚搭配多種蔬果的料理「彩色蔬果鯛魚片」。這道料理不僅色彩繽紛,口感豐富,更重要的是能夠幫助提升免疫力,成為保健養生的絕佳選擇。食
秋天是柿子盛產的季節,每年9月至11月都是品嘗柿子的最佳時機。柿子黑黑的還能吃嗎?有黑點是發霉嗎?營養師黃千芮表示,現在吃柿子正適合,至於柿子壞掉有5種特徵。她同時指出了柿子在預防癌症方面的潛力,並糾
衛福部公布112年國人十大死因,癌症連續42年蟬聯榜首,而癌症死亡發生時鐘又再加快,其實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老化就是癌症的風險因子之一,現在得癌症的人越來越多,尤其是有家族癌症病史的人,如果想透過吃什麼來調整體質,中醫師建議「不吃什麼」也很重要,像是大家常聽到的「發物」,就是容易誘發疾病的食物,每個人體質不同,對什麼發物有感,當然也不同,像是體質屬於火性,不能吃會讓人發熱的蔥、薑、花椒、牛肉等食物,還有台灣人多痰濕體質,有中醫腫瘤科建議,癌症病人盡量別喝含糖飲料,因為糖是一種發物,會讓身體往痰濕發展等等。
文:李玟笭中醫師(汐止泰興中醫診所院長) 近期Netflix熱播料理實境秀《黑白大廚:料理階級大戰》持續延燒,許多文章在討論節目企劃與行銷、乃至於個廚
一名73歲王姓病患因全身無力、走路不穩,出現胡言亂語的症狀,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神經內醫師錢駿,門診問診後發現,患者還有輕微癡呆合併尿失禁等,安排電腦斷層檢查,患者有腦室擴大及大腦脊髓液蓄積等狀況,診斷為常壓性水腦症,安排住院做相關檢查,並執行腦脊髓液引流手術,手術1周後回診,患者整體認知功能、走路及尿失禁困擾大幅改善,並建議患者至神經外科接受腦室腹腔腦脊髓液分流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