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kswagen ID.4 GTX & ID.5 Pro S試駕:同中求異的德系電能雙箭頭

如果你想得到從未擁有的東西,你就得去做從未做過的事。

"If you want something you have never had, you must be willing to do something you have never done."

—湯瑪斯.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

其實我相信應該滿多人心中都有疑惑,在全球電動車市買氣略為趨緩的條件下,Volkswagen為何直至2024年才「甘心」將陣中第二/三款電動車產品ID.4、ID.5導入台灣市場(是的,反倒是第一款ID.3無緣登台)。相較之下,距離海外正式發表,本次登台已明明白白空騰了4年有餘。動作不算快,宣示意味反倒異常濃厚些,尤其在這這段時間內,大環境變動如何劇烈,相信多數人應該都心知肚明。

但就如同Nissan鐵了心引進Ariya、Skoda跟進預售Enyaq、Ford連忙導入Mustang Mach-E,Volkswagen選在這時候讓自家電動車亮相,某種程度上也是向世人表態:「我們也是可以做電動車的,而且絕非粗製濫造!」

以一家跨入電動車領域的德系車廠來說,ID系列著實身負重責大任,更可見Volkswagen亟欲背水一戰的全神貫注……。

本次試駕車型

同中求異

嚴格來說,ID.4及ID.5在定位上並未有太過明顯區別,充其量只是在造型設計有所區分,至於細部Pro S及GTX的車型編成,則是額外透過專屬內外觀套件、輸出功率、電池模組及懸吊系統做出差異化,端看消費者憑藉自身用車需求,各自投其所好。然則ID.4、ID.5綜觀4米6未滿的車高且2.7m上下的軸距設定,恰巧符合了台灣現行最受青睞的中型運動SUV級距需求,這也是其多掙得一些市場口碑的先天本錢。

真要錙銖必較些, ID.4在整體車尾造型,較為貼近傳統SUV的飽滿圓潤設計(並配有車頂行李架),至於ID.5則是採用線條下掠的Coupe斜背線條,較為符合年輕人訴諸動感的視覺氛圍。ID.系列即便身為電動車型,但整體視覺仍嚴守Volkswagen集團奉行中庸的鋪陳策略,鮮少像其他電動車過於渲染、大破大立。舉凡車頭貫穿式燈條、LED Matrix矩陣式頭燈、21吋(ID.4 GTX)/20吋(ID.5 Pro S)鋁合金輪圈、LED 3D序列式動態尾燈等配置,都可見設計團隊試圖在不犧牲品牌傳統設計語彙的前提下,多少增加ID.車系的視覺新意。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試駕的ID.4 GTX車型則是額外搭載專屬運動化套件,透過黑色車頂、黑色後視鏡護蓋、尾翼等配件,相較於Pro S車型,整體視覺侵略度可說是更為強化。

異中求同

如果你對近期的Volkswagen新車還存有些印象的話,不管是Polo、Golf、T-Cross亦或是T-Roc,大抵可以掌握到品牌對於座艙格局總有些既定的堅持,這點在面對ID.4、ID.5這類新科電動車成員,也是水到渠成。畢竟Volkswagen心底總有些期待,希望每一位坐上自家新車的消費者,都能夠在最短時間掌握每個介面的作用為何。

也因為如此,實際坐進ID.4、ID.5,其實你不會感到大相逕庭的突兀感。大多數常用的車輛機能,都聚焦在12.9吋中控螢幕、三區恆溫空調、小型數位儀錶板、方向機柱式排檔桿、多功能方向盤等視線的左半側。除了全面更新的排檔模式需要花點時間熟悉外,其餘鋪陳都跟同宗車型沒有太大的差異。

喔,還有全英文介面的多媒體資訊系統,著實要讓腦袋裡的翻譯機能運作些許時間……。

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是ID.4亦或是ID.5,只要是GTX車型皆會在舉凡方向盤、車縫線等處有專屬設計,並搭配造型更為俐落的跑車座椅(內建電動調整、按摩、迎賓模式及記憶功能),讓整體視覺更具層次感。同時單就車身尺碼來看,雖說ID.4、ID.5並非是一等一的壯碩人士,但論空間機能,設計團隊仍竭盡能力騰出適當的收納巧思,同時適宜的座椅配置及全景式玻璃車頂,大幅降低實質的乘坐及視覺壓迫感,多了幾分足以呼應家用/乘用的貼心氛圍。

再加上全車系標配的IQ.Drive駕駛輔助系統,透過Front Assist前方碰撞預警與煞停、ACC主動式固定車距巡航、Travel Assist智慧車陣穿梭、車測盲點警示、Area View 360度環景顯示、車道維持警示、DLA動態頭燈智慧切換、RTA後方橫向車流警示、駕駛疲勞警示等功能加持,相信應該也不會有人太過質疑Volkswagen在主被動安全防護的既定表現。

本色穩健

嚴格來說,ID.4、ID.5基本上是共用同一套動力系統,並依車型不同而有不同排列組合(如電池容量、最大續航里程數、充電功率等),但大抵是環繞單馬達後驅(Pro S)/雙馬達四驅(GTX)這樣的硬體條件進行配置。以本次試駕的ID.4 GTX及ID.5 Pro S為例,前者採用前軸非同步電動馬達+後軸同步式電動馬達及四輪驅動配置,帳面輸出來到340ps(250kW)/69.3kgm(679Nm),破百加速來到5.4秒,並具備502km的最大續航里程數,而ID.5 Pro S則是採用前軸單一電動馬達配置,具備286ps(210kW)/55.6kgm(545Nm),破百加速6.7秒,最大續航里程數則是來到車系最佳的569km,雙車型皆採用82kWh鋰離子電池配置。

若以過往試駕經驗來看,其實我對Volkswagen產品的操駕表現是有相當好感的,紮實的底盤架構、靈活的過彎指向性及韌性十足的懸吊設定,若非另有考量,或者當年真的會硬著頭皮入手一款Golf(閒話休提)……。而這樣的動態展演,我相當慶幸全數保留在ID.系列身上。

即便我們已經面對到「油-電」轉型此一劇烈震盪的產業分水嶺……。

認真比對一下,其實ID.4及ID.5起步時都鮮明保留了電動車輕快、飽滿的輸出加速力道,但卻有效削減了過往電動車略顯失控的挑釁態勢。簡單來說,起步依舊迅捷,但在加減速的過程當中確有近似燃油車的絲滑感,讓我更能夠放膽去控制電門的踩放進程。若需要多一點運動/性能感,Sport模式所帶來的熱血氛圍著實顯著,但為之犧牲的,就是整體乘坐的舒適性了。

與此同時,ID.4、ID.5即便採用電動車專屬的模組化底盤平台,但Volkswagen過往穩健、紮實的底盤特性,搭配穩重的車身噸位,讓車輛仍能在一般駕駛時,仍能在彎道呈現出泰然自若的轉向特性,但箇中分寸請自行拿捏,畢竟兩台電動車動輒2、300匹的輸出動能,真要一時腦衝,也是相當容易越過那標準紅線。但若想讓這樣的緩衝空間舒張些,不妨就直上GTX車型吧,畢竟專屬的運動化懸吊配置,或多或少都讓人多了些犯難的契機。

但有些事情還是得量力而為……。

晚了4年,但ID.4、ID.5的導入,仍驗證了Volkswagen並未在這波電能浪潮當中落於人後。身為規模數一數二大的汽車品牌,他仍恪守本分,推出一款符合品牌理念及市場期待的電動車產品。ID.系列或者不會是一眼望去最吸睛、最亮眼的電動車新秀,但它骨子裡仍有Volkswagen數十年來對於造車的理念及堅持,就這點而言,其實就已讓人感到十足感動了。

SanjiNoir 黑侍樂讀 Facebook 粉絲團

[更多詳細資訊]

🚘 看更多👉最新上架汽車車款

🏍️ 看更多👉最新上架機車車款

🚙 看更多👉熱門新車排行

🔌 看更多👉電動車與油電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