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六代戰機狂想曲
美軍已經推出最新款的B-21轟炸機,以取代現有老舊的B-52和B-1B;而中國版新一代轟炸機(轟20)卻一再推遲出現、以及最近頻繁出現的第六代戰機,為什麼?
根據中國軍工的發展邏輯(小步快跑):製造一代、預研一代、探索一代,2011年1月當殲-20首飛時,我們即知殲-20處於生產階段;果不其然,2018年10月殲-20開始服勤。我們相信,當時已展開六代機的研發、以及更新一代(七代機)的探索。
更重要的是,中國高階工程師的人口紅利,足以讓許多軍工企業同步展開研發,成飛的殲-20以及沈飛的殲-31就是個例子。
由於六代機尚未定型,成飛與沈飛的工程師們得以打開腦洞,任意暢想第六代以及第七代戰機的研發與探索。目前網上出現許多六代機的說法,我們認為這些都只是原型機,以中國軍工擅長的工程整合能力,在不久的將來,必然得出六代機的正式結論。
為何轟-20遲不量產?我們先從遲遲未現身的轟-20說起。六代機不只是戰鬥機而已,還包括了轟炸機,其中還區分無人戰機、無人轟炸機等等,因為它們之間的區別越來越小。例如美軍B-2轟炸機由於其匿蹤能力,在執行任務時,完全不需要戰鬥機護航,而戰鬥機也可執行對地攻擊任務,使得戰鬥機與轟炸機的區別越來越小。
例如網上關於成飛的殲轟-26和沈飛不明型號六代機的照片,根本就無法得知它們到底是戰鬥機還是轟炸機、載人機還是無人機。解放軍空軍20系列,至今已有殲-20、運-20、直-20,原本該出現(2016年已出現了疑似轟-20的圖像)的轟-20卻遲遲不亮相?
戰鬥機與轟炸機,誰才是空中力量的核心?舉個例子:如果派專業轟炸機去執行格鬥、派機動能力強但載彈量低的戰鬥機去執行轟炸,那就完全搞錯對象了。
戰鬥機的主要任務是破壞敵方的防空體系、並且盡可能的殲滅敵方空中作戰力量,以取得絕對的制空權;之後,才輪到已方轟炸機執行任務,無論轟炸機是匿蹤或非匿蹤,只有掌握絕對的制空權才能發揮功能。
即使如此,戰鬥機和轟炸機的界限正在變得越來越模糊。現代戰鬥機漸漸的發展成為多用途戰鬥機,除了防空,更可執行對地對海攻擊的各種任務,而轟炸機也往往具有攜帶對空飛彈和反艦飛彈,使之具有護航或奪取區域制空權的能力。
試想,一架戰鬥機若能同時進行偵察預警、空中格鬥、奪取制空權、對地轟炸、發射各型導彈、投擲核武器、隱身匿蹤,集多機於一身多麼完美!
所謂「殲轟」,指的是同時具備殲擊機(戰鬥機)與轟炸機的功能。目前網上流行的三個發動機的殲轟-26(暫定),引起眾人矚目。工程師之所以要把殲轟-26設計成三發,主要是想解決三件大事:更遠航程、更穩定動力、更快速度。
看起來,三發動機佈局:兩台WS-15渦扇發動機加速,一台衝壓發動機增加加速度,三者能夠讓殲轟-26飛得遠、跑得更快。其核心動力系統TBCC發動機,全稱是「渦輪基組合循環發動機」,就像一輛多檔變速的跑車,在不同速度、不同高度,可任意切換動力;在低速巡航靠渦扇發動機,高速時再切換衝壓模式。
這款由成飛製造的殲轟-26採用三角形機身佈局,取消了垂直尾翼,依靠翼尖副翼維持航向穩定。這種設計不僅提高了隱身性能,還增加了航程和載彈量。
與此同時,沈飛也展示了另一款六代機試驗機,目前還不清楚其戰鬥諸元。總之,一如殲-20與殲-31時代,由成飛與沈飛同步進行新一代戰機研製,未來也許會有兩款六代機,或許整合為一,也不排除未來載人型轟-20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兼具戰鬥與轟炸的無人轟-20。(作者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