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文學院手記 格律裝上了新引擎

文/林宇軒 圖/林進達

2025年的第一天,陳義芝老師在趨勢教育基金會的「遇見一首詩」節目賞讀了我的詩作〈二手〉:

我將老師未曾面世的作品付之於火
讓塵土與灰燼代言他的憂患:所謂格律
裝上了新引擎,還能否對抗種種言說?
是這些不同的災禍讓我闔上翅膀
是這些相同的命運告訴我,老師來過

在詩中,我虛構了自己找到杜甫未曾發表的遺稿,並且將書籍攤開的形象和〈旅夜書懷〉詩中的「沙鷗」互文,藉此連結杜甫對詩、對社會的深厚情感。有趣的是,逝世已久的音樂家蕭邦與莫札特在2024年,都有未曾公開的作品問世,這樣想來我在詩中所虛構的情節,看來也不至於過度荒謬。寫詩無非是讓「格律」裝上「新引擎」的過程,生活也是如此:每日駝著過往的性情與理想,朝向未來逐步前進。
新年的第一天,我整理了自己過去一年所發表的各類文章,包括詩、散文、訪談、側記、評論、論文;原以為會因為忙於各類事務而少有發表,但實際整理完後才發現總共有五十幾篇。雖然「創作」在當中的佔比極少,但總體數量和前幾年相比並沒有下降,反而可以從中觀察到自己在時間分配的轉向。
相比2023年離開台灣至雪梨、新加坡進行學術發表與人文踏查,我在2024年的足跡都在台灣,參與了許多我認為很有趣的活動。讓我印象深刻的包含洪淑苓與張芳慈老師在紀州庵策畫的「詩歌.靈光:來自星球的密語」 詩歌音樂會,以及在「瘂弦追思紀念會」超過兩百位作家與讀者面前演奏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致敬瘂弦老師同名詩作。期待未來能夠參與更多這類型的活動,讓文學真正跨出紙頁。
受到隱地先生在爾雅出版社「作家日記系列」的啟發,希望自己今年每日也能夠進行簡單的紀錄。雖然現今網路發達,書寫和發表媒介的趨勢已經從紙本轉向了電子,但我以為在這個文字破碎的年代,持續而有規模的紀錄是有其價值的,能夠用以「對抗種種言說」。

(本專欄作者為台大台文所、北藝大文學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