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少自殺自傷比例遽升 心理學家探討「失控的焦慮世代」
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近10年關注台灣年輕世代遭遇不同於過去的困難與挑戰,尤其15到24歲自殺率的急遽上升,他說,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海德特寫的《失控的焦慮世代》,歸納全世界青少年心理健康崩潰的主因,一條是1980年代開始,以玩耍為主的童年式微,另一條是2010年起,智慧型手機的流行。
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表示,「臉書併了IG的那一年,也就是iPhone的鏡頭從後置鏡頭加了個前置鏡頭,每個人都可以自拍、每個人都上傳,所以這個東西一合起來,更讓小孩就得其所哉。」
大人把孩子推向手機,孩子被手機吸引,童年大重塑,孩子睡眠被剝奪,社交出現障礙,注意力碎片化,手機上癮。台灣網癮防治協會表示,數位和科技改變之後,父母們更該思考怎樣跟孩子相處。
台灣網癮防治學會理事長李昆樺指出,「我覺得關係的重建在於品質不在量,所以如果我們能夠跟孩子有比較好的吃飯時間,或者是睡覺的這個床邊時間,我覺得是可以讓這個關係慢慢的拉近的。」
重新把親子定義和關係拉回來,至於學校,海德特主張,小學到高中都應禁用手機。教育部代表表示,牽涉家長擔心孩子在校情況,目前還在蒐集國際上有關校園使用手機的規範。
教育部學特司副司長許嘉倩表示,「我們整理之後,未來會將我們的指引後面把它加進去,然後來引導學校怎麼樣去防止學生網路成癮。」
出席繁體中文版新書發表會的各界代表都說,政府、科技公司、學校和父母都可以做些什麼,一起協防兒少的心理健康。